豫见乡村 遇见美——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河南实践

2025-11-05 09:27 来源: 河南日报

  南阳市周庄的女子工坊正在赶制绣品。

  唐三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水旺(后排右三)与学员合影。

  信阳市文新茶村茶旅融合展示区。

  许昌市霍庄的村民正在制作社火商品。

  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到乡村全面振兴的主战场,近年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始终以文化为根、以传承为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活态的历史”转化为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鲜活动能”,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于是,我们能看到,安阳石板岩的太行云海与剪纸、刺绣等非遗技艺相映成趣,濮阳西街的龙舞鼓点与乡村振兴的号角同频共振,南石山村的唐三彩釉色、许昌霍庄社火道具照亮共同富裕的征程……

  在中原大地的广袤乡野间,8家非遗工坊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数量居全国首位;529家各类非遗工坊涌现,其中151家纳入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这些非遗工坊星罗棋布、扎根沃土,推动“以非遗兴产业、以非遗聚人才、以非遗美乡村、以非遗凝人心”的生动实践在中原大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作为首批全国“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省份,河南的这一做法守护了文化根脉,激活了乡村活力,不仅为非遗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样本,更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原大地践行“两高四着力”的责任与担当。

  /村子富了/

  小工坊藏大能量

  非遗成为产业振兴“金钥匙”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筋骨”,而非遗恰是滋养“筋骨”的“文化养分”。深谙文化繁荣兴盛与产业发展的深层联结,河南立足“文化资源大省”禀赋,打破“非遗只可赏玩、难成产业”思维定式,以匠心为笔、创新为墨,走出“技艺挖掘守根本、产品创新拓市场、模式升级聚合力”的路径,构建起“文化传承与产业兴旺同频、技艺保护与经济增收共生”的良性生态。

  信阳文新茶村的山间,云雾缭绕处飘着千年茶香。在这里,信阳毛尖制作技艺从老师傅的“心头活”,转化为可复制、可传承的12道核心工序与行业标准——杀青的火候、揉捻的力度,皆有章法可循。在此基础上,茶村搭建起“线上直播映茶山、线下体验采新茗”的销售网络,让茶香跨越山海;延伸开发出茶饼、茶枕、茶妆乃至茶啤酒、茶冰淇淋等文创衍生品,其中的新品年销售额已超8亿元。目前,信阳全市茶园面积超210万亩,茶产业年产值突破200亿元,带动就业超120万人。文新茶村作为典型代表,辐射5县区千余名茶农,茶叶年产值提升40%,“一片叶子富了一方人”的故事有了最坚实的注脚。

  洛阳南石山村的唐三彩工坊,釉色在窑火中流淌出千年的璀璨。传承人高水旺守正创新,将唐三彩从案头摆件拓展为茶具、装饰画、文创礼盒等。他打破传统师徒模式,培养出50余名专业人才,其中6人获评高级工艺美术师并取得国家一级技师资质,15人入选省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8人荣获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依托“非遗工坊+合作社+农户”模式,全村百余家唐三彩企业得到高水旺的技术指导,累计接受培训近4000人次。村民指尖捏坯、笔下绘彩,在传承技艺的同时实现稳定增收,带动当地形成集研发、生产、文旅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如今,南石山村已成为“唐三彩第一村”,年产唐三彩工艺品近200万件,占据全国95%的市场份额,带动周边村庄实现共同富裕。千年唐三彩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沉默展品”,而成为乡村产业升级的“动力引擎”。

  /离家近了/

  非遗工坊筑巢引凤

  让土特产留住文化魂

  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人,人才回流的关键在“有业可依、有情可归”。留住人,才能留住乡村的烟火气;育好传承人,才能守住文化的根。于是,非遗工坊成为“筑巢引凤”的温暖港湾。在这里,灵活的岗位适配不同人群,免费的技艺培训点亮生活希望,完善的配套服务消除后顾之忧,让留守群体“居家能增收”,让外出务工者“归乡有门路”,既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也为非遗传承培育了新生代力量。“唐三彩工匠”“浉河茶艺师”“禹州钧瓷工匠”等30余个非遗职业入选河南省人社厅公布的河南省区域人力资源品牌名单,成为吸引青年人才、促进就业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

  9月16日上午,王成秀正在赶制前往北京参加展会的香包样品。60岁的王成秀是南阳社旗县周庄村的一名村民,说起绣艺给自己带来的变化,她高兴得合不拢嘴。自从2016年开始从事“绣活儿”,她也有了自己的“进项”。2018年,王成秀和传统布艺非遗传承人杜元敏、赵阳等创建了南阳周庄女子工坊。一件件精美的传统香囊(香包)、虎头靴、线帖等在绣娘手里诞生,针线穿梭间,绣出了妇女的新生活。近年来,女子工坊带动本村及周边妇女超过1000人就业。她们制作的布艺品销往全国各地,实现年订单2200余单、销售金额250余万元,人均月收入突破3000元。“以前手心向上要生活费,现在靠手艺挣钱,腰杆都挺得更直了!”朴实的话语道出了非遗工坊带来的尊严与底气,也让传统布艺在指尖焕发新生。

  走进宁陵县小梨妹食品标准化生产车间,5条智能化梨产品深加工生产线高速运转,农产品加工产业在非遗的加持下,向“高精专”转变。“宁陵栽培酥梨已有700多年的历史,金顶谢花酥梨栽培和加工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时我就在想,我们宁陵梨不能只当果卖,而要当宝挖!”“小梨妹”总经理张艳敏介绍。于是,她在2018年毅然放弃北京的外企工作,和家人一起回乡创业。如今,“小梨妹”品牌不仅生产梨膏、梨膏糖,还研发出小碗炖梨、烘干梨片等30余种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远销全国各地,品牌年产值突破2亿元,带动1263户农民增收,让梨农从温饱种植走上了致富产业。目前,张艳敏正计划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为酥梨品牌赋能增值,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吸引更多消费者关注。“让老技艺讲出新故事,才能让‘土特产’留住文化魂。”

  /乡村靓了/

  “非遗点亮计划”绘新景

  生态宜居展新颜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乡村生态振兴的美好愿景,而非遗正是“乡愁”最具象的载体。河南的“非遗点亮计划”,深度融合非遗与乡村规划、生态保护、旅游发展,让青山绿水间点缀文化印记,让古村老宅里盛满非遗韵味,实现生态之美与人文之韵的双向奔赴,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

  刚刚过去的暑假,刘定宇忙得不可开交。安阳市石板岩镇的写生基地以独特的自然风光和非遗加持,吸引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和游客。刘定宇说:“忙完这段,我准备明年再扩大规模,争取让更多的人都知道石板岩!”在这个太行深处的小镇,非遗让古村落焕发新活力:石板房、石砌院墙保留原始的质朴,民居墙面的剪纸壁画添了几分灵动,院落里的木雕、竹编展示区藏着匠心。闲置农房改造成非遗民宿,游客可以跟着村民学太行刺绣、做山货点心;“太行非遗市集”上,泥塑、核桃雕刻等手工艺品琳琅满目。作为“中国画谷”的核心区域,石板岩镇已形成多元化文旅发展模式,17个村各有特色。据统计,2024年全镇共接待游客、写生学生750余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达19亿元。太行山水的壮阔与非遗的细腻相融,让“记得住乡愁”从愿景逐步变成现实。

  一到周末,三门峡陕州的地坑院里便人来客往。当地邀请建筑专家与非遗传承人携手,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了20余座地坑院,让“地下活化石”重焕光彩——黄土夯实的院墙、精巧的天井,留住了千年建筑智慧。院落内布设的澄泥砚、民间剪纸和锤草印花布艺,让非遗元素走进生活场景。开设的地坑院营造技艺体验课,让游客亲手参与开挖、垒砌,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陕州锣鼓书表演,更让观众如痴如醉。如今,曾经的废弃民居蜕变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周边80余家餐饮、住宿商户发展。地坑院不再是被遗忘的历史遗迹,而成为乡村生态宜居与文化繁荣的“闪亮名片”。

  /人心齐了/

  非遗聚魂凝力

  乡风文明谱新篇

  非遗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情感的纽带、精神的凝聚。河南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聚心”,让非遗成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催化剂”。共同传承技艺,邻里关系更和睦;共同参与民俗活动,乡村凝聚力更强。

  许昌市建安区灵井镇霍庄村,百年社火道具制作技艺正以全新的姿态,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篇章。9月15日,霍庄村村部前边的文化广场正在翻新,“社火戏剧之乡中国霍庄淘宝村”的标牌在公路边很是醒目。霍庄村党支部书记霍军政介绍,霍庄村社火道具制作技艺起源于清朝中后叶,已传承7代。如今,霍庄社火依托“非遗+科技+电商”实现新生。目前,全村已培育出3家大型社火电商企业,聚集道具加工及电商从业者287户。2024年,社火道具销售额突破2.5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3万元,带动了郭店、寨杨等周边村2000余名村民实现就业增收。该村社火道具服务志愿队队长马发力介绍,每年正月筹备社火表演时,村里就会组织“邻里互助小组”,年轻党员帮人少的家庭扎制龙灯、彩绘脸谱,老人教年轻人传统技法……就这样,霍庄不仅获得“中国淘宝村”“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等荣誉,还成为“许昌市文明村”“河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当前,霍庄村正筹建社火研发基地,规划文旅小镇,与高校共建研学基地,探索“教育+非遗+乡村产业”的新路径。从道具制作到文化体验,从产业增收到乡风凝聚,霍庄社火正以更丰富的形态,续写着“文化软实力变发展硬实力”的振兴故事。

  濮阳市南乐县西街村的龙舞表演,是全村人同心协力的文化盛宴。120余名村民组成的龙舞队不分年龄、不分职业,老人用布满老茧的手扎制龙身,每一根竹篾都透着认真;年轻人挥舞龙灯,每一个动作都充满力量;孩童敲锣打鼓,每一声节奏都饱含热情。每周的集中排练让村民变成“并肩协作的队友”。春节、中秋等重要时节,村民自发搭舞台、备茶水,围观群众的喝彩声此起彼伏。“以前农闲时大家要么打牌、要么闲聊,现在一起练龙舞,邻里走动多了,心也贴得更近了!”龙舞队队员一致的心声,道出了非遗对提升乡村凝聚力的重要作用。

  /村民笑了/

  幸福答卷暖人心

  美好生活正开花

  乡村全面振兴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位村民都能收获幸福。稳定的收入让生活更有底气,家门口的就业让家庭更团圆,优美的环境让日子更舒心,和睦的乡风让心里更温暖。村民脸上的笑容,是“两高四着力”落实最直观的成效,也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风景。

  在周口淮阳的芦苇画工坊,村民在技艺传承人葛磊的带领下,用芦苇编织出幸福生活。如今已是芦苇画培训负责人的潘长江从小生活在农村。为了生存,他在家放过羊,也曾进过工厂。2015年,经人介绍,潘长江认识了葛磊,开始学习芦苇画。经过师傅的悉心教导和自己的不懈努力,潘长江的技艺突飞猛进。他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拿到工资的情景——那是新生开始的标志。2018年,潘长江的一幅芦苇画拍出了3.6万元的高价,他也真正成了一个手艺人。采访中,潘长江激动地说:“自从跟着葛老师学会芦苇画,就不再向父母伸手要钱了。每创作一件芦苇画,都很有成就感,感觉自己非常棒!”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连村子也没出过的李培培,跟着葛磊夫妇学手艺、学文化,不仅改善了家庭关系,还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葛磊介绍,芦苇画非遗工坊在河南、河北、黑龙江等地都设有点位。截至目前,工坊累计培训9000人次,安置96人就业,辐射带动近500人,帮助近百个家庭增收致富。

  信阳新县田铺大塆的豫南刺绣工坊里,劳动妇女正用针线绣出人生新价值。工坊开设免费刺绣培训班,从穿针引线的基础,到构图配色的技巧,传承人吴成荣等手把手教学。绣出的鞋垫、手帕、披肩、装饰画等,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今年夏天,她们绣的足球队队标还在西班牙足球甲级联赛的绿茵场上亮相。“以前只能在家带孩子、做家务,现在靠刺绣,不仅能挣钱,还能和姐妹一起交流学习,心里特别踏实!”村民王璐的笑容里,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映照着非遗赋能民生的生动成效。

  从太行山下的文旅兴旺到淮河岸边的产业崛起,从非遗工坊的“小切口”到乡村振兴的“大文章”,河南正以非遗为桥,以匠心织就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画卷。

  2025年上半年,河南非遗工坊共开展培训3779次,培训2.03万人次。近年来,工坊累计培训52.5万人次,直接帮助脱贫17240人、带动就业72441人。

  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南用非遗的活态传承证明了传统文化不仅能“活在过去”、更能“旺在当下”,不仅能守护文明根脉、更能赋能现代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河南将持续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深化非遗传承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制度性融合,进一步完善非遗产业扶持、人才培育、文旅融合等体制机制,让千年非遗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绽放更璀璨的光芒,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乡村壮美画卷,为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推动文化繁荣兴盛贡献新的更大的力量。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