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笔生韵 烙画人生 ——牛红与她的非遗传承之路

2025-10-14 10:30 来源: 周口文明网

  烙画走进非遗体验课堂。

  以火为墨,以铁为笔,是烙画的必备工具。10月9日,牛红在她的工作室里,手握电烙笔,笔尖在木板表面游走。电烙笔笔尖温度高达300摄氏度,与木板接触时发出细微的“嗞嗞”声,一道焦褐色的痕迹随之显现。渐渐地,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卷在木板上缓缓展开。

  烙画是一门“以火为墨,以铁为笔”的传统艺术,火候的把握全在指尖与心间。作为项城市烙画项目非遗传承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牛红深耕这门技艺20余载,将传统的烙画艺术带入当代生活。

  从家庭熏陶到非遗传承人

  出生于1971年的牛红是周口项城市人,自幼喜爱绘画。“我小时候最喜欢在书本上涂涂画画,那种创造美的感觉让我着迷。”牛红说,她嫁入婆家后,家族中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为她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在接触多种民间技艺后,烙画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让她找到了创作方向。

  “烙画‘以火为墨,以铁为笔’的独特质感,让我在众多技艺中找到了创作兴趣。”牛红回忆,这种“火痕生韵”的艺术形式瞬间吸引了她,这份热爱支撑她深耕烙画领域20余年。

  为提升烙画技艺,牛红多次拜师学艺。郝友友大师将油画、工笔写实技法融入烙画的理念,帮助她突破了传统烙画的刻板局限。“跟从郝老师学习,我学会了如何呈现物体的立体感,让作品更具生命力。”牛红说,郝老师为她引路,使她掌握了在弧形载体上运用勾、勒、点、染技法的窍门。

  如今,牛红拥有双重身份:烙画项目非遗传承人和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烙画项目非遗传承人的身份要求我守护技艺根脉,而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的身份则鞭策我不断创新。”在她看来,这些身份既是荣誉更是使命,共同化作推动烙画活态传承的动力。

  火与笔的艺术哲学

  烙画,又称火笔画,是中国传统艺术。其核心技法主要体现在运笔技巧与火温控制上,融合了传统书画的笔法精髓与物理热力学原理。

  牛红介绍,她的代表作《举杯邀明月》以中秋团圆为主题,刻画了“游子思乡”这一跨越时空的共通情感。另一幅作品《红船》则体现了她“重痕显精神”的创作原则,船身的木纹细致入微,展现历史厚重感,通过烙痕的虚实对比诠释“不忘初心”的时代内涵。

  在工具和技法上,牛红进行了大胆创新。她将传统烙铁全面替换为可精准调温的专业电烙笔,配备细、宽、尖等多种笔头,解决了传统工具温度不稳定、控型难的问题。“工具改良后,既能适配葫芦、宣纸的精细刻画,也能满足木板大面积渲染的需求。”牛红说。她在木板烙画中融入油画、工笔画的理念,用不同温度逐层叠加烙痕,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受到同行的高度赞誉:“这种‘中西融合’技法让烙画艺术焕发了新的生机。”

  从工作室到校园的传承

  烙画作品价格不菲,其传承面临诸多挑战。牛红坦言:“最大的难题是烙画创作耗时长,青少年耐心不足;其次是工具安全性问题,需兼顾教学效果与防护措施。”

  在周口师范学院的非遗体验课上,牛红探索出“先画底稿再简化烙制”的阶梯式教学法,指导学生完成小型烙画作品。“看到年轻人在体验‘火笔生花’的过程中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我感到很欣慰。”牛红说。

  当前烙画推广面临三大瓶颈:专业性门槛高、传承断层风险大、新手难以上手。牛红说:“目前专业创作者多为资深匠人或小众艺术家,缺乏系统化的院校培养体系,年轻从业者较少,导致传承链条薄弱。”

  此外,市场认知存在偏差,多数人将烙画等同于“民间手工艺品”,难以接受高定价。牛红希望政府将烙画纳入中小学美育课程,配备标准化教学工具与教材,同时盼望能获得文创开发扶持。

  非遗的当代生命力

  面对未来,牛红的规划清晰而深远。个人创作上,她围绕“非遗烙画的当代转型”展开,以传统烙画技艺为根,跳出传统山水、花鸟的固定题材,聚焦年轻人关注的生活与精神世界,力图开拓烙画创作的广阔空间。

  在文化品牌建设方面,她与时俱进,搭建“线上+线下”销售链:线下对接景区非遗工坊展销,线上通过抖音直播展示创作过程,打造专属销售渠道。

  天道酬勤,牛红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获多项大奖:代表作《家园》获河南省金鼎奖,《忆乡》夺得十六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山东省当代烙画艺术精品展最佳作品展金奖。

  对于行业生态愿景,她充满了信心。针对年轻从业者,她赠言:“守艺先守心,创新不丢根。”她希望年轻从业者能像前辈那样,对每一道烙痕保持敬畏,同时敢于创新,让这门千年技艺真正“活”在当下。

  在牛红眼里,烙画作品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延续。在火与木的对话中,她沉浸其中、砥砺前行,用千年技艺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篇章。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