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处美”到“一片和”:洛阳城乡共育文明花

2025-10-09 11:03 来源: 洛阳文明网

庭院里欢声笑语,广场上载歌载舞,昔日婚丧嫁娶的铺张攀比之风悄然褪去,取而代之的是简朴温馨的“简约”婚礼和邻里和乐共聚的“百姓食堂”……在河洛大地的城乡,一阵阵文明新风把幸福吹到群众身边。

洛阳市通过移风易俗、文化下乡和乡村治理三大抓手,改善了乡村风貌,实现了城乡文明从外在“美”到内在“和”的跨越,推动了城乡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移风易俗润民心,文明新风进万家

“咱们帮村里的独居老人收拾收拾屋子,获得的志愿积分能兑换乡里食堂的午餐呢!”洛阳市栾川县陶湾镇张盘村的“栾川邻居”志愿者童宏志正在邀请自己的邻居加入志愿者队伍。

“栾川邻居”志愿者起初大多是村内的闲散女性,通过为村里孤寡老人提供上门服务从而换取志愿积分,将志愿积分储存在“时间银行”内,可以兑换日常生活用品或者乡里食堂的餐食。

这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模式吸引了很多志愿者参与,他们不仅可以为老人提供简单的上门服务,还可以提供法律援助、家电维修等服务,同时还带领本地村民开展了书法、舞蹈、太极等丰富的文艺活动。

“移风易俗工作的核心是改变传统陋习,培育新时代的文明乡风。”洛阳市文明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洛阳各县区通过“诚信道德工分”制度、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和“百姓食堂”等创新方式,推动文明新风进万家,让村民生活习惯悄然转变,全民共建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得到有效遏制。

汝阳县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倡导“喜事简办、新事新办”,一系列接地气的举措正在悄悄改变老百姓的习俗观念:婚宴不超过20桌,婚车不超过8辆,不上高档烟酒,提倡“零彩礼”或低彩礼,拒绝天价彩礼……这一举措,即使村民婚丧嫁娶保全了面子,又减轻了群众经济负担。

创新文化下乡方式,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千亩稻田与文明乡风迸发出独特火花,非遗技艺与健康科普交织成温暖图景,场景化体验和消费助农构筑起新发展动力……满眼皆是稻田美景,抬头可见文明乡风。

9月25日,“稻香话文明·实践沐新风”乡风文明市集在汝阳县三屯镇东保村稻田小镇举行,通过“榜样引领+文化会演+实践互动”的多元模式,搭建传播文明理念、展示发展成果、服务基层群众的有效平台,使乡风文明建设更加贴近生活、深入人心,为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的文化动能。

“像赶了场惠民大集,看非遗、学健康知识,还能学政策、看表演,太实惠!”一名姓李的村民喜笑颜开。

洛阳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深挖乡村文化内涵,扎实培育壮大乡村文化产业,通过开展多样文化活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涵养乡村文明新风,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如今,洛阳文化下乡活动已从简单的“送戏下乡”发展为让群众从观看者变为参与者、生产者,让乡村文化动起来、活起来、跑起来,村BA、村超、“村晚”等特色活动深受群众喜爱。

例如,洛阳市开展的“咱村有戏·戏曲好声音”比赛是文化下乡创新的典型代表,以“群众为主角、爱好者来带动、名家来提升”的理念,让群众演、群众看,推动乡村群众唱起来,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比赛分为海选、预赛、复赛、决赛四个阶段,实现了从乡村到县再到全市范围的联动,让更多热爱戏曲艺术的群众参与进来。比赛采用导师与学员双向选择的模式,邀请戏曲名家为选手提供一对一指导,在海选和预赛阶段,各县区共举办120场相关活动,受众超110万人。这不仅提升了选手的技艺,也让戏曲艺术在乡村焕发新生机。

乡里中心助力基层治理,群众幸福持续加码

乡里中心是洛阳乡村治理的一大创新,它整合了便民服务、文明实践、技能培训等七项基本服务,构建了“7+N”服务体系。

在洛宁县下峪镇对九峪村,乡里中心成为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拥有便民服务、快递存放、日间照料等多种功能。嵩县闫庄镇店上村的乡里中心设置了产业发展中心和金融服务站,让养殖户足不出村就能接受培训、办理贷款。伊滨区诸葛镇刘沟社区乡里中心,便民超市、集体卫生室、快递接收点、理发室、大食堂等便民业态一应俱全,农产品展示中心、共享直播间成为乡村电商孵化器,带动乡村线上产业发展……

洛阳坚持以“乡里中心”为载体,整合便民服务、文明实践、技能培训、日间照料、托幼、卫生健康、农村综合服务等7项基本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增加电商直播、旅游服务等特色服务,构建“7+N”服务体系。

2024年以来,洛阳市统筹各类资源,积极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建设一核多元、一体多能的乡里中心,融合精神文明创建、“五星”支部创建、“三化三融合”理念,整合便民服务、文明实践、技能培训、日间照料、托幼、卫生健康、农村综合服务等7项基本服务,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乡里乡亲的能力,把群众的“心愿清单”变成“幸福账单”。

洛阳市已建成乡里中心2136个,实现了符合条件的全覆盖。

“洛阳市乡村文明建设不仅注重基础设施的‘塑形’,更注重精神文化的‘铸魂’。例如,通过‘数字化+积分制’的基层治理模式,实现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通过‘孝善基金+孝老节’助老新模式,部分村镇为农村老人安度晚年打下基础,也带动了孝老爱老的新风尚。”洛阳市文明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洛阳市还积极开展“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让一个个榜样带动更多家庭讲文明、树新风,一朵朵文明之花从“一处美”带动“一片和”,映照出千万张幸福笑脸,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内生动力。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