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9人上榜!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

2023-09-25 14:15 来源: 河南文明网

9月22日,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揭晓,河南9人上榜,分别为孝老爱亲类杜利华;诚实守信类王水平;见义勇为类师嘉豪、王红敬;敬业奉献类陈松华、张世中;助人为乐类吴其运、张俊涛、周慧玲。

  据了解,网上“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开展15年来,共有1.6万余人(组)入选“中国好人榜”。他们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爱党爱国的家国情怀,传扬中华传统美德。

  今年河南入选的9名“中国好人”中,有靠收购废品捐助近百名学生17年的古稀老人吴其运;13年举办免费制作体验活动,公益传播中国传统彩灯艺术的非遗传承人张俊涛;危急关头勇入深湖,连救3名落水者的税务干部王红敬……一起听听他们背后的故事。

  【孝老爱亲】

  

  村民杜利华:柔肩挑起“千钧担” ,精心照料家中3位患病亲人

  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当别人还沉浸在睡梦中时,杜利华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起床做饭,给丈夫刷牙、洗脸、喂饭、喂药,然后帮他翻身,用热毛巾擦拭、按摩,排尿……

  “分内之事,不足一提。”杜利华是河南省濮阳县海通乡宁家村村民,她常这样说。2013年,杜利华的公公突发脑溢血导致半身不遂,2015年婆婆因食道癌做了大手术,2017年丈夫又在工地上被高空坠物砸中导致高位截瘫。然而她没有向命运低头,多年来悉心照顾公婆和丈夫。

  “利华就像我的亲女儿,她是个好人,好人该有好报呀!”对于杜利华的精心照顾,公公非常感激,逢人就说。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杜利华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久病床前有孝媳。

  为了缓解家庭经济方面的压力,杜利华在村两委的帮助下参与村公益岗,负责打扫村内街道卫生。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杜利华还在屋门前、小院里开辟了“小菜园”,晌午时分,她挥动着锄头,用心整理着菜园,瘦弱的身躯仿佛有着使不完的劲儿。

  “在屋子前、家院里种点蔬菜,这样就能解决吃菜的问题,还不用走远,方便了照顾丈夫。”杜利华说道。屋子前的地方不大,绿油油的青菜长得旺盛,种满了杜利华对美好生活的期望,看着地里的青菜,杜利华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诚实守信】

  

  村民王水平:独守石窟33载 义务看护国家文物

  “这可是国宝啊,是人民的宝贵财富,决不能再有一丁点的损坏。”1990年,家住神农山脚下焦作沁阳市紫陵镇西紫陵村的村民王水平还只有39岁。日军侵华时把真谷寺太平寺石窟佛像、千佛洞都破坏了。后来,仍有不法分子心里惦记这些仅存的文物,王水平当时对此十分气愤。

  “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不能被破坏掉。就算吃苦受累,我也要用一生看好家门口的石窟寺!”有一次,他到当地文物保护主管部门对工作人员说。为了兑现对文物部门的承诺,王水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穿梭在陡峭的山路上。

  真谷寺地处悬崖峭壁,常年不见太阳,加上山中潮湿、早晚温差大,王水平的双腿患上严重的风湿病,双腿变形、腰椎间盘突出的问题也日益严重。从王水平居住的小屋到窄洞谷太平寺石窟,虽只有100米左右的路程,可要先后经过两段陡直的台阶和山崖,才能到达石窟的核心位置——千佛洞。

  王水平每天拄着棍子,拖着两条残腿,忍着剧痛,走完这上上下下100多级台阶。因为常年住在山上,王水平一日三餐的食材都是由山下的孩子送来的,最常带上山的就是各种面类,便于储存,送一次能撑一个星期。他的三餐简单,开水里放一撮面粉,就是一碗面汤。

  “只要我还能动,就会在这里继续守护下去!”33年过去了,王水平也从一名健壮的青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几十年来,王水平对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有了感情,守护好每一尊佛像是他心中永不言弃的职责。

  【见义勇为】

  

  “00后”小伙师嘉豪:路遇车祸 奋不顾身火中救人

  2023年2月16日,长垣市赵堤镇附近一处十字路口,一辆小轿车与一辆大货车相撞,大车带挂着小车冲下路基,双双侧翻至河堤岸坡上,轿车车头部位烟气不断冒出。

  “快回来,太危险!”师嘉豪和朋友开车恰好路过,他没有犹豫立即上前施救,他奋力掰动车门,可车门因受地势影响只能打开一小半,再看小车天窗已经破损,他便动手掀开天窗,准备跳进车里。此时,围观人员高声提醒他喊道。

  因一心救人,师嘉豪不顾危险进入车内将被困司机往外拖,周围众人见状也纷纷跑来帮忙。经过紧张施救,大家终于将被困司机从车里救出。司机被抬到安全地带不一会儿,轿车就突然起火,望着大火,众人惊出一身冷汗。因为救援及时,司机没有生命危险,师嘉豪和现场群众拨打了120,等到司机被送上救护车他们才离开。

  “我非常非常非常感激,他不仅救了我一个人,还救了我整个家。我要向师嘉豪学习,当别人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也会伸出援助之手。”事后,获救司机表示。

  “当时没想太多,就想着能把司机救出来。哪个人碰到都会做出跟我一样的举动。”师嘉豪是长垣市武丘乡顿家村人,“00后”小伙。日常生活中,师嘉豪也常常是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人居环境整治中,他冲在最前头,争当志愿者,最脏最累的活都主动去干;“三夏”秸秆禁烧期间,他响应号召,只要在家就去执勤点参与工作,到田间地头进行巡逻,提醒村民注意防火……

  税务干部王红敬:勇入深湖 危急关头连救3名落水者

  “停下,停下,危险,前面水深。”2022年4月24日19点50分左右,在许昌市魏都区霸陵湖边,王红敬正在湖边垂钓,突然看到远处隐约有人一步步向深水区走去,随后一人也跳入湖中。王红敬立即放下鱼竿,向出事地点奔去,边跑边大声呼喊。

  王红敬跑到湖边时,前边的母子两人已经跌到深水区,女子开始挣扎,孩子大哭起来。来不及多想,王红敬纵身跳入水中,快速游到母子二人身边,用力将二人救上岸。这时一名远处的钓友也闻声赶来,急忙将二人倒立、拍胸,实施心脏复苏。

  此时,患有心脏病的王红敬感到体力不支,浑身发抖,但此时他看到湖中的男子已经头朝下飘在水中,两只脚一动不动,情况危急,王红敬快速猛吸一口气,又一次投入水中,艰难地游到男子身边,拼尽全身力气托举其头部将他拉到岸边。

  “我啥都没想,就想着救人,好像是一种本能!”上岸后,男子趴在地上没有一点反应,王红敬大声招呼钓友赶快施救,经过20多分钟抢救该男子慢慢苏醒过来。这时王红敬大口喘着气,瘫坐在地上。王红敬说,两次跳入水中救人,都忘了自己已经58岁,也忘了自己还有心脏病。

  “看见有人轻生,我第一个念头就是救人,这是很平常的事,是应该的。”随后,轻生者姐姐到当地派出所了解王红敬联系方式,要到家中表示感谢,王红敬听到一家人已经转危为安,婉拒了其登门致谢的心意。

  【敬业奉献】

  

  环卫工陈松华:为了城市的清洁,坚守一线21年值得

  2002年,当时还是乡村电工的陈松华被招聘到漯河市环卫处(现为漯河市环境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不久成为市环卫处的电工和电焊工。当时,漯河市每天要处理垃圾500多吨,如此大的运转量,中转站的机器设备及清运车辆随时都可能发生故障,陈松华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故障一线。

  “晚上9点左右,我试着给陈师傅打个电话,原本想让他第二天早点来修,没想到挂电话不久,他就开着工具车到了现场。”2019年一个深冬的晚上,漯河市嵩山路中转站垃圾楼中门出现故障,这可把管理员急坏了,想尽了方法也关不上,无奈之下,只好向陈松华求助。

  接到电话后,陈松华立即赶到现场开展紧急抢修。他手拿电笔一点一点地量取,逐个部位排查,情急之下手套也没戴。不知不觉过去了4个多小时,当找到故障并维修好后,他裸露的双手已冻成了红肿的“萝卜”。

  “为了城市的清洁,值得!”21年来,陈松华奔波在全市各个垃圾中转站点,经常是满脸汗水、浑身油泥,衣服如泥塘里捞出来一样又湿又臭,家人劝他不要这么拼,他总这样说。

  自2002年参加环卫工作以来,陈松华宁愿一人脏,也要换来万家净,共维修垃圾转运设备2万多台次,先后穿烂工作服100多件,戴坏手套1万多副。

  同时,他还刻苦钻研专业技术,实施转运设备方面发明和技术革新30余项,累计节约经费150余万元

  

  村支书张世中:20余年用“三真”工作法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

  “把真心用在群众上,把真诚用在同事间,把真干用在事业上。”2000年的石寨铺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多年来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张世中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在此后多年的工作中,张世中总结出“三真”工作法。

  任党支部书记后,张世中一心想要扭转村两委班子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内环境脏乱差的情况。石寨铺村的主干道多年来路面破损严重,村里的农副产品运不出去,客商也不愿前来投资。

  为此,张世中多次到有关部门争取到200多万扶持资金,还自掏腰包垫付不足费用,修成一条宽20米长两公里的崭新村路,实现到市区的路程缩短10分钟。

  他根据村里实际,为村里开拓出了蔬菜种植、畜牧水产、商贸流通、建筑建材、餐饮服务、花木林果7个支柱产业。

  “张书记跑这跑那,为民办实事,这样的干部我们喜欢。”张世中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村民随叫随到,无论大小事都事必躬亲,成为村民贴心人,80岁的村民买书堂竖起大拇指说。

  2021年底,该村人均收入由原来的9000多元提高到近两万元,全体村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如今,石寨铺村从“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发展成了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

  【助人为乐】

  

  村民吴其运:关注农村教育,17年靠收废品捐助近百名学生

  吴其运是河南省唐河县毕店镇姚岗村村民,2006年,他拿着收废品挣来的1万元回到姚岗村建立教育救助基金资助学生,自此开始,吴其运一直坚持无偿地捐助困难学生。

  2003年秋,吴其运的母亲亲患了病,尤其怕冷,孝顺的吴其运就带着母亲南下广州,一边给母亲治病一边打工挣钱。后来母亲不慎又摔伤了左髋骨,吴其运背着母亲四处求医,被记者拍摄并报道了他“背母求医”后,得到了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他铭记终生,并产生了回报社会的想法。

  做点什么呢?吴其运想起了自己的坎坷人生。他深深地感到,没有知识就没有前途。他决定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2004年,吴其运到乌鲁木齐,每天骑三轮车收废品。

  在经过3年的努力后,2006年,他拿着辛辛苦苦挣来的1万元钱回到家乡唐河县毕店镇姚岗村建立教育救助基金资助学生。

  “我希望更多的人关心农村孩子,关注农村教育。”当他人问到“家里并不富裕,捐款家人是否反对”时,吴其运老人笑着说:“儿孙自有儿孙福,家人一开始也反对,但我自己挣的钱,我有决定权;我想干点自己喜欢的事。”最终家人们默认了他的做法。

  现年71岁的吴其运,如今在南阳城区靠收购废品谋生,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他捐资助学的热忱丝毫未减。17年来,吴其运老人靠收购废品资助学生近百人,出钱资助学生近8万元。

  

  退休教师周慧玲:热心公益 ,讲出 “最暖心的思政课”

  周慧玲是河南省郑州十五中退休教师,有着40余年从教经历。退休后,她从小讲台走向大社会,把青少年教育、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社会教育中。

  1971年,周慧玲通过招聘成为一名中学教师,1998年被调到一所高等职业学院担任副校长直至退休。在学校中,周慧玲担任过老师、校长,但她说,最喜欢的还是两个称呼——年轻时候学生叫她“老师姐姐”,后来称她“校长妈妈”。

  “今天你们脱下学生装,穿上了军装,选择了以身许国、向死而生,你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我盼望你们到了部队一定要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国家,保护好人民。今天是教师节,我以教师的名义向你们致敬!”2020年9月10日教师节,周慧玲在郑州东站候车室,遇到了刚入伍的新兵,叮嘱的同时,她郑重地向子弟兵们敬了一个军礼。

  有记者拍下这一幕,以“白发教师喊话新兵”为话题发布了36秒短视频,被各大媒体全网转发,上亿网友点赞,称其为“最暖心的思政课”。这也成为周慧玲教师生涯中时间最短、听众最多的一堂课。

  一个支架、一部手机、两位负责协助的志愿者,这是周慧玲直播的“标配”。她身着黑大衣、系着红围巾,满头银发、精神矍铄,微笑着在直播间里侃侃而谈,思路清晰,语调温和,语言凝练,嗓音洪亮,深入浅出地与观众交流着一条条“家教良方”。

  周慧玲的演讲足迹遍布全国25个省份,截至目前,开展公益讲座1100余场,观众近百万人次。

  

  非遗传承人张俊涛:13年免费制作体验,传播中国传统彩灯艺术

  “提灯笼,逛灯会,灯笼灭了回家睡”,这首流传在开封的古老的歌谣,包含着一个人童年时期对灯笼的最美好的记忆。而对张俊涛来说,这句话却给了他最深的启发。

  张俊涛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汴京灯笼张”第七代传承人。2010年,他辞去某公司财务部经理的高薪岗位,走上中国彩灯文化的传承之路。用传统元素、传统工艺、传统符号来表现现代生活,是张俊涛一直所关注并努力的方向。

  多年来,他遍历各地的博物馆、传承地,搜集古籍资料,研究整理汴京灯笼文化的起源与传承,着手古代花灯文化的研究复原工作;先后搜罗了数万张木雕、木版年画、蓝印花布以及各种老家具物件等,采集、整理搜集遗存在民间的各种传统纹样素材。

  截至目前,他已提取传统纹样图片一千万张,他自行设计、编印的《中华传统纹样藏品库印染图案分册》《木雕花板分册》《屏窗图案分册》《门照罩图案分册》等成果,将免费提供给专家学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生和设计、研究机构所用。

  “从这项技艺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那一刻起,就不仅仅是我家的了,而是国家的、大家的了。”张俊涛牢记父亲的家训。他还把说服家人,把百年祖宅改建成了汴京灯笼张彩灯展览馆,坚持12年免费开放、免费讲解和免费赠送传统纸玩,受众达20多万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