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伊滨区:家门前亮“家训” 好家风入民心

2020-10-05 19:48 来源: 河南日报


  “民齐者强”,基层社会治理离不开群众的群策群力、广泛参与。如何提升群众对基层治理的认同感和主动性?洛阳市伊滨区寇店镇舜帝庙村选择以“家风建设”破题。

  “马氏家训:自食其力磐石固,为富不仁无久享;勤俭朴素永不忘,耕读传家育栋梁……”

  粉墙黛瓦,林木葱郁。9月28日,沐浴在蓝天白云之下的舜帝庙村一片安详。午饭后,村民马占军带着小孙女来到村口家风主题游园的文化墙前,将木刻牌匾上的内容念给她听。

  “别看这里现在这么美,两年前还是另一个样儿。”村党支部书记胡继宾讲起了游园背后的故事。

  原来,村里划分宅基地时,孙金果等4户村民的宅基地离主路较远,天然形成了一片空地,几户村民就在门前的空地上建起菜园、盖起厕所。“菜园里种什么菜的都有,菜园外面就是荒草,厕所也没有及时清理,环境很差。”胡继宾告诉记者,2018年10月,村里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经过“四议两公开”,这片空地被规划成游园。

  规划确定了,但菜园和厕所不能一拆了之。几户村民的工作怎么做?村“两委”犯了难。令大家没想到的是,一块小小的“家训”牌,成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种了好些年菜,一开始当然不愿意清理。但胡书记多次找上门,指着我家门口‘家和万事兴’的家训牌对我说,村子是大家共同的家,只有大家好,小家才能好。”想通了这个道理,孙金果带头清理了自家的菜园,并主动说服其他3户。仅用一周,小游园便建成了。

  在舜帝庙村,家风家训馆、家风主题游园与家家户户门前晒出来的家风家训相映成趣。为什么如此重视家风建设?胡继宾道出了其中的历史原因。明朝末年,该村居民以孙姓为主,后来陆续迁入王、胡、马等氏族。400多年来,村民关系融洽、友爱相处。为了将这种好风气传承下去,2018年,全村村民共同决定,将自家口口相传的家训“晒”出来,挂在各家门前。

  “别看家训只有寥寥数语,但它是祖祖辈辈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的教诲。把家训挂在门口,每天都能看到,可以对照自省、教育子孙。”胡继宾深有感触地说。

  倡树家风带来的是“蝴蝶效应”。村民王建国家的三妯娌之前因家庭琐事闹了矛盾,在“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家训的影响下,三人成了“好妯娌”的代表;在“乐善好施”家风的滋养下,村民孙海宾经常义务为大伙修理摩托车,甚至倒贴钱帮大家买配件……渐渐地,村里吵闹声少了,笑声多了。

  “好家风是一种无形力量,更是解决基层治理难题的一个‘妙招’。”胡继宾说,舜帝庙村在弘扬家风家训的基础上,制定了村规民约和村民“十不准”,并结合普法宣传、村务公开、矛盾调解等机制,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纷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

  不只是舜帝庙,在寇店镇的每一个社区、村落,家风建设都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关键词”:李家村原先流行红白事大操大办,村“两委”引导村民移风易俗,喜事丧事随礼100元封顶,亲朋好友上门只招待一碗杂烩菜,许多村民重拾“勤俭节约”的家风;孙窑村空巢、孤寡老人多,村民发扬尊老敬老的传统,在村里建起爱心食堂,老人们每月仅需150元就可以享用一日三餐。好家风培育出的好民风,传递着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千万个和谐幸福的家庭,才能构成风清气正的社会。”寇店镇党委书记白凯说,镇党委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了“党员,乡村振兴走在前”活动,让党员干部当上家风建设的“主角”,带头亮出家风家训。“我们要求党员干部带着家人‘打卡’镇家风家训馆,全家一起接受家风教育。”

  “爸爸告诉我,我家的家训是‘爱国爱家’‘感恩’‘和睦’……”寇店镇刘李小学五年级学生黄诗涵在作业本上工工整整地写道。在寇店,家风的传承不曾中断,并与时俱进,焕发着勃勃生机。(河南日报记者 王绿扬 李宗宽)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