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杂技:非遗“飞”出新高度

2025-11-17 10:32 来源: 周口文明网

在国内杂技界,提到“空中飞人”项目,总绕不开周口“余家班”。他们不仅凭此绝活儿屡获大奖,更让十余支演出队伍走向全国,成为多地景区、剧院常驻的压轴节目。

以杂技为根底,“余家班”已发展为集文旅演艺、职业教育、文创开发等为一体的河南余越文旅集团。11月中旬,记者走进“余家班”旗下的项城市杂技艺术中等专业学校,探寻这项百年技艺如何越“飞”越稳、越“飞”越远。

校企合一 破解传承断档

余家杂技传承两百余年。“余家班”历代班主偕弟子走街串巷,“撂地”为生。一路走来,技艺不绝。2009年,余家杂技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余家杂技第十二代传人余帅在20世纪80年代仍辗转各地演出,其子、第十三代传人余伟华,就是在1989年巡演至四川绵竹期间出生。

随着演出规模从“地摊”扩大到6个团,余帅却意识到危机:老百姓爱看杂技,却不愿送孩子学。干这一行太辛苦,人才眼看要断代。

2003年,余帅创办周口项城市杂技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学费、食宿全免,至今未变。首批招了几十人,迈出职业教育第一步。此后他又陆续开办职业中专和普通高中,形成职普融通的教育集团。

如今在校生超2000人,其中杂技专业超300人,为演出团队持续“输血”。“我们坚持以企养校、以校促企,这是我们能持续走下去的根本。”目前担任“余家班”掌门人的余伟华告诉记者。

因材施教 人人皆是“璞玉”

训练厅里,一派热火朝天景象。

在基础班,孩子们反复练习跟头、空翻、柔术,老师在旁细抠动作:“脚绷直,不着急串联,先做标准。”进阶班则分项训练空竹、爬杆、绸吊等项目。高达16.5米的“飞人”训练厅中,队员们正翻腾、抛接,动作干净利落。

“空中飞人”一般由9人组成——“梢尖”演员要身轻如燕,“大底座”演员则需力量充足。

学生小凡原在计算机班学习,因喜爱杂技、身体条件好,经家长同意后转入杂技班,最终被选为“大底座”演员。

“杂技节目对演员的身心素质要求极高,只有约四分之一学员能入选,‘飞’上舞台。”余伟华告诉记者,学校会根据孩子的特长给他们安排不同的节目,希望每块“璞玉”都能发出耀眼的光芒。

筹办高职 要把“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目前,“余家班”常因人手不足推掉演出邀约。

“不少人还认为杂技演员吃‘青春饭’。这份工作又非常危险。这观念该变变了!”余伟华说,现在的杂技演出是“美”在“险”前,有系统训练和安全保障,是一门成熟、安全的舞台艺术。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如今杂技演员的收入颇具吸引力。据介绍,项城本地有三兄弟因家庭变故,生活一度陷入困顿,并由奶奶抚养长大。三兄弟勤学苦练后成为杂技演员,现在月入均超1万元。

“现役配角演员月收入也多在5000元以上。演员退役后还能担任教练、影视演员等。为了提高办学水平,我们现在一直在招退役演员。”余伟华说。

为提升人才培养层次,“余家班”正积极筹办“周口文旅职业学院”,计划开设杂技、舞蹈、音乐、艺术设计、旅游管理等专业。“我们要培养会审美、善思考的复合型人才,而不只是动作演员。”余伟华强调,“杂技艺术想飞得更高,必须有更厚实的文化底蕴作翅膀。”

据了解,该校筹建工作已进入可行性研究和选址阶段,倘若建成,或将成国内首家以杂技、文旅为特色的高职院校。余伟华表示,希望借“十五五”东风,实现建校愿景,为“杂技之乡”再添时代亮色,亦为周口文旅事业和职业教育发展添薪助燃。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