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河焕彩迎新生 “黄金水道”启新程——平顶山通江达海的经济跃升之路

2025-11-07 14:17 来源: 平顶山文明网

  2025年11月5日,位于中原腹地的平顶山迎来历史性时刻——平顶山港正式开港运营。一条流淌着千年航运记忆的古河道,在沉寂半个多世纪后,再次响起通江达海的汽笛声。这不仅是一条古河的新生,更是一场牵动区域经济变量、拓展平顶山开放通道的深刻变局。

  这条新生的“黄金水道”,正悄然重塑着平顶山乃至中原地区的经济地理格局。

  河南省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及出海路径图

  平顶山市港口岸线利用规划

  规划平顶山港总体形成“一主两辅,双核四极多点”的总体布局,“一主”即平顶山中心港区;“两辅”即叶县港区、郏县港区;“双核”即中心港区南港作业区、北港作业区;“四极”即中心港区蒲楼作业区,叶县港区邓李作业区、辛店作业区,郏县港区五里堡作业区;“多点”即叶县港区灰河作业区,郏县港区王集作业区、石漫滩旅游码头群、燕山水库旅游码头群。

  作为河南省“11246”内河航运工程(到2027年,全省港口年吞吐能力突破1亿吨,项目投资达到1000亿元,通航里程2000公里以上,形成4条通江达海通道,建成6个在全国水运网中连接长三角、辐射中西部的现代化港口)的关键落子,沙颍河航线平顶山段背后是规模超千亿的全省内河航运投资,是“向水图强”的省级战略决心。

  这条新生的“黄金水道”,正悄然重塑着平顶山乃至中原地区的经济地理格局。

  古河再现舟楫往来

  “沙河一带水,船受两三人。远道来良贾,涓流接上津。”这首《叶县过沙河》古诗描绘的,正是沙颍河历史上作为南北交通要道的繁荣景象。

  据史料记载,沙颍河的航运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著名的鸿沟水系和南北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时期,沙河岸边的滍阳镇便是重要水运码头,河畔店铺林立,商贾往来不绝。20世纪50年代末,受水利设施建设等因素的影响,沙颍河河南段逐步断航,这条“黄金水道”的辉煌暂告一段落。

  2012年,沙河漯河至平顶山段复航工程列入《河南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古河迎来复苏契机。

  经过多年持续建设,沙颍河航线平顶山段项目于2024年12月通过竣工验收,总投资约7.05亿元。该段航道是我省内河航运“11246”工程“一纵三横”骨干航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平顶山境内航道全长24.5公里,起点为平顶山港,终点为北汝河入沙河口,等级为四级航道,净宽50米,最小水深2.3米,最小曲线半径330米,可通行500吨级船舶,设置停泊锚地2处。

  作为国家高等级内河航道网“纵二江淮干线通道”的起点,平顶山港是我省6个重要区域性港口之一,总占地面积714.12亩(1亩≈666.67平方米),以沙河为界分南北两个港区,共11个泊位,设计年吞吐量432万吨。

  站在崭新的平顶山港码头上,参建人员、河南中亚交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耀辉感慨万千:“从2016年7月6日开工至今,我们见证了这条古老水道的新生。”随着碍航因素的解决、航道设施的完善、开港筹备和试航工作的顺利推进,2025年11月5日,平顶山港正式开港运营。

  为确保顺利开港,市交通运输局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工作台账,认真梳理6类20项重点任务,明确时间节点,措施到位,责任到人,实施日调度和日通报,细化优化开港方案,对存在问题现场办公、现场解决。

  该局积极协调公安、水利、电力、通信、海事执法和沿线县区政府等相关部门,完成了沙颍河航线平顶山段航道清淤疏浚、杂物清理、跨线拆移、调水补水和环境整治等工作,进一步完善了7座跨河公铁桥梁防护设施,航标、水尺等助航设施均布设安装到位,同时加强对港口和航道周边安全管控,确保顺畅有序运行。

  自2025年3月30日开展试航,4月10日共7艘500吨级试航船舶沿沙河主航道上行,依次平稳停靠平顶山港。多轮次空载及重载试航,充分验证沙河平顶山段航道疏浚、水位调控、港口及助航设施等均已达标,满足四级航道通航要求。

  综合运输体系补上关键拼图

  平顶山港的通航,标志着我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补上关键拼图。

  一个高效协同的运输有机体环环相扣——水运以低成本优势成为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首选;正在规划建设的机场以高时效性担当高附加值货物流通的空中走廊;铁路和公路作为基础网络成为客货邮一体化的主力担当。

  “各类运输方式在我市汇集,形成了更加完备的交通运输体系。”11月5日,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冯建亚说,“水运的发展,丰富了平顶山及中西部地区大宗货物的运输选择。”

  运输成本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利润和市场竞争力。“我们测算过,开港运营后,水运大宗货物吨公里运输价格将降至0.08元左右,平均是铁路的1/3、公路的1/5、航空的1/20。”市交通运输局航务管理科科长李鑫磊展示了一组关键数据。水路运输节省的成本,对于年货运量以百万吨、千万吨计的大型企业来说,一年节省的运费就是上亿元的“真金白银”。

  平顶山港的建成投用,也意味着沙颍河这条“黄金水道”向西延伸了近百公里,直抵我省的工业腹地。这不仅仅是多了一条运输路径,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平顶山在省内区域经济格局中的位势,通过低成本水路直连长三角、深度融入全国大市场的开放前沿。

  产业跃迁聚链成势

  这种位势之变,直接体现在产业布局的考量中。

  平顶山港北临煤炭、砂石主矿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依中国尼龙城和叶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港口与产业园区不但形成了“前港后厂”的理想布局,港区周边还形成了完整的煤炭、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临港产业链条,进出口货物流向与航运线路高度契合。货物下生产线即上船的临港经济模式,极大地降低了中间转运成本和时间成本。

  “过去企业选址,首先考虑的是靠近原料地或靠近铁路枢纽。现在,港口成了一个全新的决策变量。”民革平顶山市卫东区一支部主委、市物流与电商行业工会联合会副主席姬国平介绍,“港口能吸引的不仅是本地既有产能的‘公转水’,更是未来新增投资的择水而栖。”

  对传统运输企业而言,水运的开通带来全新转型发展之路。我市不少运输企业积极对接港口集疏运体系,提供新能源货车短驳服务。平顶山市五运运输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景跃已与河南港航平顶山港务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努力实现运营协同成本优化。目前,港口已签约货源及货代企业5家。

  “散改集”提质。在平顶山港北港区泊位上,正开展集装箱装卸作业,港口运营已由传统的散货运输向标准化集装箱运输转变。

  “散改集”是内河航运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当前,我市正大力推进平煤神马集团、平高集团、舞钢公司、东鑫焦化等主要货源企业“公转水”“散改集”。将焦炭、尼龙、新材料及机械装备等高货值产品装入集装箱,可极大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和污染,实现“门到门”服务,有效为产品保值,提高企业效益。这不仅仅是运输形式的改变,更是供应链管理理念的升级。

  同时,绿色转型与水运天然契合。据市交通运输局测算,全市潜在适水货物可达8000万吨,相较公路、铁路运输,碳排放可分别降低90%、60%。

  “这些减排量,是水运方式对实现‘双碳’目标最直接的贡献。”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说。预计到2030年,全市水路货运量占比将达到5%,港口货物吞吐量将达1000万吨,水运低能耗、低排放的比较优势将得到较大发挥。

  目前,平顶山港已配套建设岸电设施,河南港航平顶山港务有限公司与河南丰达再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船舶污染物、废弃物接收清运协议书》。平顶山港开港运营后,同步启动岸电和港口污水处理、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工作,致力于打造绿色港口。

  链式聚合,是临港经济的增量密码。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和海洋经济,推进中国尼龙城高质量发展和白龟湖科创新城高水平建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储能等7大产业集群12条产业链,在我省的产业优势地位明显。水运的低成本、大运量特性,对相关产业具有强大的吸附效应,这无疑是临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大机遇。

  港口投用后,可充分发挥枢纽优势,辐射带动周边地市及中西部省份货运资源向东部转移,同时加快吸引东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向中原经济区布局步伐,助力我市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主平台,加速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擘画枢纽经济先行区

  2023年7月7日,市政府和省交通运输厅签订《关于建设枢纽经济先行区合作框架协议》,决定结合我市东部地区产业优势,按照“一核两翼”发展格局,推进“公铁水”多式联运发展,促进周边企业物流降本增效,培育临港产业集群,打造枢纽经济核心区,构建港产城一体化格局。

  规划引领,明晰发展路径。我市正在编制《平顶山港总体规划(2025—2035年)》《临港物流园区建设规划》和《临港产业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平顶山市港口岸线利用规划(2025—2035年)》和《平顶山市枢纽经济先行区建设方案》,深入开展调研,摸清临港产业底数,为临港物流园区建设和临港产业发展预留充分空间。

  提升能级,畅通航运网络。围绕打造干支连通航运体系,我市正在开展沙颍河平顶山港至漯河港航道升级(四升三)工程、平顶山港提质扩容工程、唐河沙河连通工程和北汝河等支线航道复航工程前期研究。

  强化衔接,完善集疏港体系。围绕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我市谋划建设进港铁路(尼龙城铁路二期项目)、集疏港公路、综合能源补给站等,连接许广高速,贯通我市煤炭、尼龙化工等产业基地。

  统筹布局,加强对外开放。围绕经济双循环,开通航运精品线路,探索发展口岸物流、国际供应链物流,依托平顶山海关,推进港区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和跨境贸易发展,提升港口开放口岸功能。

  优化资源,保障持续发展。围绕水资源综合利用,实施昭平台水库扩容工程、白龟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沙河整治等重大水利项目,在“五库联动、循环高效”水网加快形成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内河航运补水能力、适航能力。

  平台赋能,驱动产业升级。围绕支撑产业要素发展,建设平顶山市枢纽经济综合服务平台和智能多式联运平台,推进大宗商品物流数字化转型,助力平煤神马集团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带动沿线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力争成为我省港产城一体化产业高地和临港枢纽经济中心。

  争创示范,构筑枢纽经济高地。我市已成功创建河南省枢纽经济发展示范市。下一步,将充分发挥政策优势,聚合我市交通运输、资源、产业等要素,以平顶山东站、平顶山港为核心,依托尼龙产业链,培育发展化工新材料、盐化工、新型建材、纺织等枢纽偏好型产业集群,集中连片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涵盖尼龙城、高新区、叶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和卫东区现代服务业开发区部分区域),致力打造中西部地区领先的水铁联运降本增效优势区、中原城市群制造业与物流业“两业融合”创新实验区、全省重要的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经济区。

  协同共筑经济圈

  平顶山港的开港运营,绝非平顶山的“独角戏”,而是牵动着从平顶山经漯河、周口至安徽、江苏达长三角的整个江淮干线航运体系,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

  这种协同,正在催生流域经济的新形态。沙颍河沿岸各城市产业禀赋各异:平顶山市强在能源、化工、新材料和装备制造;漯河市是著名的食品之都;周口市钢铁、粮食精深加工、纺织服装产业特色突出。

  一条水道将这些城市的错位发展优势串联起来,形成互补共赢的产业链条。未来,按照我省临港产业发展规划,依托沙颍河、新蔡河、汾泉河等主要航道,串联许昌、平顶山、漯河、周口等地,培育沙颍河临港产业发展经济带,强化与淮河生态经济带、长三角地区、长江经济带合作,发展壮大钢铁、化工新材料、食品、先进装备、纺织服装、煤炭、建材等临港产业集群,协同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建设。

  据李鑫磊介绍,按照全省内河航运事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部署,下一步我市将加强港航管理队伍建设,健全完善航运发展体制机制,提高航运服务管理水平,研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提高港口岸线利用效益和资源要素支撑能力,加快推进平顶山港形成运力运量,全力谋划推动内河航运项目建设,全面促进临港产业集聚、港产城有机融合和枢纽经济可持续发展。

  站在平顶山港宽阔的码头上,眺望川流不息的沙河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条河的复苏,更是一种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条通向未来的路,不仅关乎平顶山一地的转型,更将为广大内陆地区探索出一条激活内河水运、重塑经济地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当一艘艘货轮鸣响汽笛,缓缓驶出平顶山港时,它承载的,是一个内陆城市通江达海的梦想,也是一个区域经济格局深刻变革的开始。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