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邵波的“泥泥狗”世界

2025-10-27 11:03 来源: 周口文明网

  邵波在为泥泥狗上彩

  邵波烧制的部分传统泥泥狗作品

  在周口市淮阳太昊伏羲陵的香火缭绕中,有一种黑底绘彩的泥塑艺术品已流传数千年。它并非普通玩具,而是承载伏羲女娲神话、暗含阴阳之道的 "文化活化石"—— 淮阳泥泥狗。在当代传承者中,邵波以 "传艺心造,土中求道" 的坚守与创新,让这门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10月26日,记者在淮阳北关邵波工作室看到,大大小小的“泥泥狗”作品琳琅满目,工人们正忙着把一批批订单产品打包发往全国各地。

  与泥结缘:从童年痴迷到终身守望

  邵波与泥泥狗的缘分始于儿时庙会。那时,庙会上叫卖的 "草帽虎"" 猴头燕 " 等泥塑,带着神秘纹样与浑厚哨音,在他心中种下了文化的种子。

  六七岁的他便在放学后捏泥玩耍,中学时开始系统习作与搜集,2000 年后更是全身心投入这门艺术的创作与研究。 对邵波而言,泥泥狗从来不是简单的手工艺品。"传说它是伏羲女娲抟土造人时传下来的 ' 灵宠 ',每个造型都藏着祖先的生存智慧。" 他指着工作室里的 "人面猴" 作品解释,这种被称为 "人祖猴" 的形象,眉眼间透着肃穆神圣,正是远古祖先崇拜的鲜活印记;而他常穿的 "草帽虎" 图案文化衫,更承载着伏羲女娲滚磨为媒、繁衍族群的古老传说。

  这份对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成为他传承之路的基石。

  守正创新:在传统肌理中注入当代活力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淮阳泥泥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邵波始终坚守 "尊重古法" 的底线。他坚持采用淮阳本地黄胶泥为原料,沿用 "采泥、打泥、捏胚、扎孔、过黑、点花" 的传统工序,尤其保留了用高粱秆绘纹的古法技艺——这种特殊工具画出的线条拙劲有力,比毛笔更能传递泥泥狗本真的民间质感。

  多年来,他已发掘整理传统泥泥狗造型 300 余种,在此基础上创作出 1600 余种新样式,让古老图腾获得丰富表达。 但传承绝非机械复制。面对传统泥泥狗沉重易碎、不便保存的难题,邵波引入制陶技艺进行革新:将作品空心化处理,采用新型颜料彩绘后烧制,既保留了黑底彩纹的经典特质,又让成品变得结实轻便,彻底解决了运输与收藏的痛点。在题材上,他创新性地将作品分为图腾、灵兽、生肖等系列,还开发出彩陶、陶瓷等延伸品类,使这一古老艺术适配现代生活场景。北京冬奥会期间,他以冰墩墩为原型创作的泥泥狗作品,更通过直播让千万网友见识到传统技艺的当代转化力。

  以艺兴产:让泥土里长出致富根脉

  "真正的非遗传承,既要活下去,更要活得好。" 邵波深知,技艺的生命力最终要靠产业来支撑。他创建的文化艺术工作室经过 15 年研发,实现了彩陶泥泥狗艺术产品的量产,如今每年用料超 20 吨、年产 10 万件,综合年产值达 600 万元以上。在他的带动下,淮阳泥泥狗从 2001 年的十万级市场,成长为千万级以上的综合产业,形成了完整的礼品纪念品产业链。 这种 "技艺 + 产业" 的模式,让更多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邵波领办的省级彩塑泥泥狗大师工作室,成为全民技能振兴的重要平台;他担任主席的淮阳区泥泥狗协会,凝聚起众多从业者。通过 "工作室 + 协会 + 农户" 的联动,许多当地村民拿起泥团、高粱秆,从普通农民变身手工艺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泥土不仅孕育了艺术,更长出了乡村振兴的致富根脉。

  走向世界:让东方神秘美学全球传扬

  从淮阳庙会的小摊,到国际舞台的聚光灯下,邵波带着泥泥狗完成了华丽跨越。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美术家,他曾赴日本、韩国、英国、法国等十余国展演交流,让外国观众见识到这门 "东方神秘美学" 的魅力。在央视《国家宝藏》录制现场,他与张国立互动演示制作流程,从揉土定形到勾画点睛,将泥泥狗的历史渊源与工艺精髓生动传递给全国观众。 如今,邵波的身影常常出现在高校讲堂,作为多所院校的特聘教授,他系统讲授泥泥狗文化与技艺;他的工作室被评为全国版权示范单位,为行业树立了规范发展的标杆。

  众多媒体的报道,更让淮阳泥泥狗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 在邵波看来,"最伟大的生命是泥土,最伟大的劳动是手工"。这位与泥土为伴的匠人,用二十余年的坚守证明:淮阳泥泥狗从来不是静止的历史标本,而是在守正创新中不断生长的文化生命体。那些经由他的双手捏塑、烧制的 "灵兽" 与 "图腾",正带着泥土的温度与千年的智慧,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继续扎根、绽放。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