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上生“花” “衍”续匠心——周口盘纸技艺的传承新篇
2025-10-23 10:20 来源: 周口文明网

万虹臣和她的盘纸作品。

万虹臣教学生盘纸技艺。

盘纸作品展示。
“一张彩纸,以卷、粘、捏、压、拼等手法加工,便能化作栩栩如生的花鸟、灵动传神的戏曲人物,这就是周口盘纸(又称周家口盘纸)的独特魅力。”在周口理工职业学院的非遗工作室里,教师万虹臣指尖翻飞,一缕红纸在她手中渐次成型,精准勾勒出周口关帝庙的飞檐翘角。作为周口盘纸技艺第四代传承人,这位年轻姑娘正以青春之力,让这项流淌着千年民俗基因的非遗技艺焕发新生,更将其深度融入“体育+文旅”发展浪潮,书写着传统技艺的当代传承故事。
“跟着万老师学盘纸快两年了,从最初连纸条都卷不规整,到如今能独立完成《荷花仙子》这样的作品,每次创作都能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魔力。”学生王紫茹捧着自己的得意之作,眼中满是自豪。
“现在我常把盘纸技巧教给身边朋友,大家都觉得这门手艺特别有意思——既能培养耐心,又能深入了解家乡文化。”另一位学生崔妍补充道,“万老师还会带我们参加各类非遗展示活动,尤其是在今年的豫排联赛‘文旅集市’上,看到自己做的盘纸作品被外地朋友连连称赞,那种成就感油然而生,也更坚定了我传承这门技艺的决心。”
周口盘纸的技艺脉络,早已深深镌刻在万虹臣的家族记忆中。回溯历史,其核心工艺可追溯至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的元宵“纸花簪饰”制作技法,“裁条—卷曲—粘接”的经典流程延续至今。民国十九年,万虹臣的曾外祖母孔曹氏将杭州盘纸技艺与自家擅长的盘扣技法相融合,开创性地形成了周口盘纸的独特风格;外祖母孔祥敏的作品更是成为淮阳婚嫁宴客的必备装饰,红底金花的盘纸喜字、栩栩如生的龙凤摆件,在乡土间传递着喜庆与吉祥,让技艺深深扎根民间土壤;母亲杨小萍则进一步融入剪纸艺术,将纸张裁剪成各式精美纹样后再进行盘粘,使盘纸作品的细节更丰富、层次感更强,极大丰富了盘纸的艺术表现形态。
“小时候看长辈们做盘纸,彩纸在指尖变换成精美的物件,觉得特别神奇。”这份耳濡目染的热爱,为万虹臣的传承之路埋下了种子。
2018年从美术专业院校毕业后,万虹臣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高校美术教师。不同于家族先辈的传统创作模式,她将扎实的绘画功底与现代设计理念巧妙融入盘纸技艺,让这项古老技艺成功跟上时代步伐。
“传统盘纸多以民俗装饰为主,我尝试把二十四节气、京剧角色、河南名人等文化元素融入创作,还开发了钥匙扣、书签、装饰画等系列文创产品。”她带领学生打造的《梨园春秋》《中原风情》等系列作品,在省市各类非遗赛事中频频亮相,收获广泛关注。
豫排联赛周口主场赛事火热进行期间,周口市体育馆内的“文旅集市”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万虹臣的盘纸展位前更是围满了人,既有来自全省各地的运动员,也有前来观赛的市民。她耐心地向大家介绍:“这是融入周口关帝庙建筑元素的盘纸画,是用传统技法制作的戏曲人物挂件,每一件作品都要经过十几道精细工序才能完成。”精美的盘纸作品搭配生动细致的讲解,让现场观众赞不绝口。除了盘纸,集市上的泥泥狗、布老虎、棕编等周口非遗项目也各具特色——古朴灵动的泥泥狗、色彩艳丽的布老虎、惟妙惟肖的棕编小动物,与盘纸艺术相映成趣,共同展现了周口非遗的丰富底蕴,成为赛场外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为周口“体育+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了旺盛的非遗活力。
然而,传承的困境曾让这位年轻传承人忧心不已。“作为川汇区的非遗项目,盘纸技艺极为繁琐,仅卷曲纸张就需要精准控制力度和角度,一件复杂作品往往要耗费几天甚至几周时间,这就导致愿意学习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传承一度面临断层风险。”为破解这一难题,万虹臣主动将盘纸艺术搬进课堂,义务为师生传授技艺。从裁剪纸条的尺寸把控到卷曲造型的技巧要领,从胶水的选择到色彩的搭配,她耐心拆解每一个步骤,还专门组建了盘纸研发团队,引导学生结合现代审美进行创新创作。“看到学生们从生疏到熟练,再到主动设计融入动漫、潮流元素的作品,我知道这门技艺有了新的传承人。”
如今,万虹臣的身影频繁出现于各类非遗活动与文旅场景中:2023年周口市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的非遗表演赛上,她现场展示盘纸技艺,指尖翻飞间,彩纸瞬间化为精美的牡丹摆件,引来阵阵喝彩;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她的作品在川汇区非遗展演中精彩亮相,让更多市民了解到这项本土非遗的独特魅力;2025年“三川十馆·春会”的非遗展区,她带着学生创作的盘纸作品惊艳登场,用年轻视角演绎传统技艺的时代活力;在2025年豫排联赛周口队主场周口市体育馆的“文旅集市”上,她与同场的非遗传承人携手,用精湛技艺架起了体育与文化沟通的桥梁,让更多人通过赛事认识周口、了解周口非遗。
万虹臣心中怀揣着一个非遗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并爱上这门传统技艺。她的努力正在开花结果——盘纸社团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不少毕业生还带着盘纸技艺积极参与各地的非遗推广活动,让这门古老技艺得以更广泛地传播。
“传承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在坚守中创新,让非遗真正活在当下、融入生活。”万虹臣手中的红纸已然成型,关帝庙的轮廓精致立体,飞檐上的纹路清晰可辨。
这位“95后”非遗传承人,正用青春与坚守,让周口盘纸这颗沉淀着千年民俗智慧的明珠,在新时代的多元场景中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也让更多周口非遗项目在传承与创新中,走出乡土、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