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国·河南 | 南阳邓州:谱写文明新篇 绽放时代芳华

2025-10-23 10:03 来源: 南阳文明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南阳邓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虚拟直播厅内,工作人员正深情诵读范仲淹任职期间写下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千年忧乐精神,与当代文明实践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水乳交融。这一幕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邓州将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邓州市聚焦群众需求,倡导文明新风,创新服务方式,以更接地气、更具活力、更有温度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打通宣传、教育、关心、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邓州市举行“文明探源我来说”文明实践主题活动。

  资源融汇:构筑文明实践立体矩阵

  邓州,这片古老的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夏帝仲康封子建立邓国,到宋金时期商业繁荣;从范仲淹知邓州创办花洲书院,到医圣张仲景悬壶济世,邓州的文化底蕴绵延数千年。

  “咱得像雷锋那样,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党把咱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邓州编外雷锋团的团员们,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为社会奉献。如今,邓州立足“一文一武一雷锋”的文化底蕴,打造“一中心四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及雷锋精神、引丹精神、忧乐精神、创新精神四大教育实践基地。这些基地总建筑面积达16000余平方米,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让文明理念可观可感、深入人心。

  邓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邀请“中国好人”窦学钦为城区十一小优秀学生举行雷锋故事分享会。

  邓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大数据云平台,运用地图、数据、图表等各种形式,通过手机APP可实现“百姓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百姓评单”的完整闭环。该平台充分把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三级阵地”贯通起来,真正实现了指挥协调和组织实施功能。

  邓州市在白牛镇故事桥村举办“推进移风易俗 建设和美乡村”文明实践主题活动。

  品牌引领:奏响文明实践时代和声

  在邓州市白牛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功能齐全的志愿服务站、留守儿童之家、书画室、司法援助所等空间常态开放。法治宣讲、文艺汇演、帮扶助困等志愿服务活动在这里精彩纷呈,成为基层文明实践的活跃据点。

  “我们整合全镇资源,动员党员干部、道德模范、乡土人才加入志愿服务,让文明实践如盐入水、润物无声。”白牛镇党委书记介绍。

  邓州创新建立 “3+N”工作机制,即规划引领、清单管理、保障运行与群众点单联动,构建“1+9”志愿服务体系,推动文明实践常态化、制度化。目前,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超26万人,志愿服务团体1198个,覆盖机关、学校、社区、村镇。在2025年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周中,280余支队伍、7800余名志愿者联动群众6万余人,形成市、乡、村三级同频共振的生动局面。

  机制创新:小积分激活乡村文明新动能

  “扫个院子、说和说和邻里矛盾都能积上几分,还兑来这一大桶洗洁精!”邓州市穰东镇邹庄村的张大姐举着刚用文明积分换来的洗洁精,笑得合不拢嘴。

  “小积分”激活了乡村文明新动能。邹庄村将人居环境、家风建设等纳入积分考核,把文明行为量化成可积累、可兑换的分值。无论是参与志愿活动,还是主动维护门前卫生,每一次善举都转化为“文明货币”,激发村民参与热情。“积分制推行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邻里互帮互助成常态。”村党支部书记介绍道,曾经被动参与村务的村民,如今争相参与集体事务,绘就出整洁和谐的乡村新图景。

  与此同时,邓州各地深入推广 “一约四会” 机制,即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在小杨营镇,一位村民感慨道:“以前办事讲排场、比阔气,如今有了红白理事会帮着张罗,省钱又省心,邻里间也少了攀比,这风气是越来越正了!”

  邓州市腰店镇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

  服务惠民:文化盛宴浸润群众心田

  3月6日,邓州市桑庄镇陈堂村文化广场上掌声阵阵。由邓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办的“送文艺走基层”活动正在这里举行。

  国家级“非遗”邓州罗卷戏《六郎传令》拉开了活动序幕,传承人手持百年历史的铜钹,铿锵而悠远的唱腔回荡在舞台上空。大鼓《精忠报国》、扇子舞《山河美》、曲剧《风雪配》、舞蹈《唱支山歌爱中华》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最让人动容的情景剧《婆婆也是妈》,通过孝老爱老敬老故事的演绎,给群众展示出了家和才能万事兴的道理。

  邓州市举办“除陋习 树新风”文明实践主题活动。

  活动现场,邓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关负责人宣读了“抵制陈规陋俗 培育文明新风”倡议书,志愿者为群众发放了《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宣传页。这样的文化惠民活动,仅是邓州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邓州依托“一中心四基地”开展文明实践活动近3万余场次,服务群众100万余人次,总服务时长185多万小时。

  精神传承:从千年忧乐到当代实践

  走进邓州市杏山旅游管理区韩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由20块刻有不同廉政标语的匾额组成的廉政长廊格外醒目。村民们在这里休憩的同时,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每天傍晚,实践广场的夜空中就会响起喜庆欢快的广场舞曲,这成为了群众健身和表达幸福生活的新方式,也‘点亮’了农村精神文化新生活。”韩营村党支部书记介绍。

  560名邓州籍战士雷锋战友名字墙。

  在邓州,编外雷锋团的故事广为流传。1960年8月入伍的560名邓州籍战士,成为雷锋的战友。雷锋的牺牲,令他们惋惜。1964年后,这些战友陆续退伍复员后,为了继承发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而自己成立了编外雷锋团。这些编外雷锋团的战友们,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为社会奉献,倡扬雷锋精神,做各样的好事,救助贫困,捐献衣物,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他们被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这可以说是践行雷锋精神、落实“忧乐”行动的很好体现。

  邓州编外雷锋团精神。

  行走在今天的邓州,从花洲书院的千年忧乐情怀到虚拟直播厅的现代传播,从编外雷锋团的薪火相传到“文明积分”的创新实践,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邓州正以文明实践为笔,以群众满意为墨,在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书写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崭新篇章。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