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守艺人”黄杰 : 从传承编织手艺到传播编织文化

2025-10-23 09:48 来源: 周口文明网

“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这句歌词,恰如阳光般照进80后周口市淮阳区小伙黄杰的现实人生。在他手中,简朴的麻绳不再是祖辈编筐的原料,而被赋予新生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乡土与世界的艺术载体。

这是一场从“生计”到“匠心”的蜕变。黄杰未止步于复制家传技艺,而是敏锐捕捉传统与现代的共鸣,将麻绳编织升华为微缩景观艺术——以彩绳为笔,于方寸之间勾勒中原乡村画卷。这些作品既保留质朴体温,又注入当代灵气,得以远销海外。这些具有中原特色的手工艺品正在国际舞台上讲述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故事。

更为可贵的是,黄杰的探索为非遗传承与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他成立的不仅是一间工作室,更是一个融合传承、创新与发展的“乡村微经济平台”。他让留守乡间的宝妈们在习得手艺的同时,也寻回生活的底气与尊严;让古老技艺从“养在深闺”变为“编麻成金”的产业力量。

他的实践生动印证:深厚的乡土文化底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独特优势。当传统技艺邂逅现代审美与市场,便能激活“一池春水”,让古老的智慧在当代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驱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

承袭家传 巧手织新生

黄杰的编织技艺传承深植于家族血脉。

从曾祖父到祖父辈再到父辈,农闲时,编织小筐、小篮成为家中的主要收入来源。

在黄杰的童年记忆里,长辈们用麻绳、柳条编织的身影,在他心中种下了对这门技艺的热爱。然而时代变迁,白荆条与柳树日渐难寻,传统编织品逐渐淡出日常,这门养活了几代人的技艺走到了十字路口。踏入社会后,黄杰打过零工、做过销售,生活的琐碎千头万绪。然而,从小受祖上编织技艺熏陶的他,内心深处始终怀揣着对传统技艺的热爱与执着。

“小时候看长辈编织箩筐就特别着迷,那种指尖生花的感觉一直忘不掉。”在困顿中,他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决心放弃之前从事的工作,重拾祖业,用双手编织新生活。

起初,黄杰选择模仿长辈编织收纳筐,却因实用性不足无人问津。“传统技艺不能只躺在过去,得跟上现在人的需求。”经过苦苦思索,他毅然决定外出考察,学习新知。最终,他将目光锁定在微缩景观这一新兴领域——用麻绳构建起乡村图景,既保留编织精髓,又契合现代审美需求。

彩绳为笔 方寸纳乾坤

可以说,黄杰创作的微缩景观,是对传统编织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他的工作室里,他向记者演示了他自己独创的这套工艺流程:先以板材与铁丝搭建骨架,根据作品大小调整铁丝强度,这是从编筐技艺中提炼的基础框架技法;随后运用交叉缠绕法固定形态,用锁边结塑造房屋的垂直结构,这些传统技法在微缩尺度下焕发新生。在编织过程中,引入彩色麻绳,是黄杰最得意的创新。

“最初只用原色麻绳,作品显得单调。”他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尝试在缝隙中穿插红、绿两色麻绳来表现门窗与植被,“作品瞬间就鲜活起来了!”

如今,他已能娴熟运用装饰性编织技法,将彩色麻绳做出毛绒效果,模拟稻田与草地,还会搭配绸布、珠子等材料增强层次。

“乡间人家”系列微缩景观是其代表作——古朴草屋的屋顶用渐变棕绳铺就,池塘边的小鸭以黄绳勾勒,家人围坐的庭院点缀着红绳编织的灯笼。这些作品将编筐的实用技艺升华为立体叙事艺术,每平方厘米需缠绕10到20圈麻绳,一座小院模型往往要耗费数日的工时。

“麻绳的质朴和乡村主题最搭,能留住手作的温度。”黄杰说,乡间人家系列同时也承载着豫东地区的地域文化,展现出当地的风土人情。

开班授艺 创就共富路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这是黄杰喜欢的一句箴言。

为让技艺传承,他成立工作室,招收的学员多是村里赋闲在家的宝妈。

“刚开始大家连打结都不会,我就从4毫米粗的麻绳教起,先编基础款练手感。”他独创的“边做边学”教学法,让学员在完成作品中获得成就感。

目前,工作室已培养出数十名学员,不少人实现了稳定的收入,这些全职妈妈在家务之余,还能独立完成定制景观。“黄老师教的不仅是挣钱的手艺,更是过日子的底气。”学员张小花(花名)告诉记者。

除线下教学,黄杰还开通直播课程,用镜头展示交叉缠绕、锁边结等技法,直播吸引了众多人观看。

他不断开拓传承之路——走进校园开设兴趣课,让孩子们用麻绳编织迷你作品;在社区举办体验活动,教老人制作简易景观摆件。

“让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感受到编织的乐趣,手艺才能传下去。”黄杰说,目前,他的学员中有12岁的在校学生,也有年近七旬的老人,真正做到了传承手艺不问老幼。

根植中原 非遗传天下

“传统技艺+现代生态”是黄杰传承、创新家传编织手艺的核心思路。

在市场拓展方面,他构建了“私人定制+海外出口”的双轨模式:国内客户可定制家族老宅模型,海外订单则以“中国(尤其是中原地区)的乡村风情”为卖点,作品已远销欧美、东南亚等10余个国家,单价从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

采访尾声,黄杰和记者分享了他近期外出学习后产生的一些思考和想法——

“技艺要活在当下,就得跟科技、教育、经济结合。”这是黄杰外出学习后的心得体会。

在“技艺+科技”层面,他正在筹备线上3D展厅,让更多受众直观感受作品细节。

在“技艺+教育”方面,他计划与更多职业院校合作,开设专业课程,系统编写教材。

在“技艺+经济”方面,他计划开发出系列麻绳编织文创产品,如仿古建筑和适用于家庭、办公环境的特色实用物件。

对于申报非遗项目,黄杰有着明确的规划:“目前已整理好相关资料。”

他告诉记者,他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在淮阳建立一个非遗编织技艺传承、体验基地。“我希望以后每个来淮阳的游客都能亲手编织一个作品,希望能把淮阳非遗编织文化传得更远。”黄杰告诉记者。

黄杰用灵巧之手将一根麻绳串联起传统和现代的融合,将质朴的麻绳拧成了多彩生活,更编织出非遗活化的美好未来。

期待黄杰梦想成真。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