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守护千年文脉,滋养城市文明

2025-09-30 09:49 来源: 洛阳文明网

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是其灵魂所在,更是文明赓续的根基。

作为十三朝古都,在洛阳,偃师商城、夏都二里头、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东周王城五大都城遗址沿洛河一字排开,形成“五都荟洛”的恢宏史诗。在这里,3项6处世界文化遗产、总面积占城市建成区26%的大遗址,无声诉说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洛阳市坚持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置于城市发展的核心位置,融入精神文明建设血脉,探索出一条保护与发展的和谐共生之路,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活跃在街巷间、融入于生活中,不断为城市文明注入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

保护优先,筑牢城市文明根基

洛阳市科学统筹文物保护利用和城市发展,始终秉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注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保护刻入城市发展的基因。

2025年3月1日开始施行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专门就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作出新规定。洛阳市也始终坚持从加强立法保障、完善规划编制等方面扎实做好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科学划定文物保护“紫线”,为历史遗迹撑起“保护伞”,先后制定《洛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洛阳市五大都城遗址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法治屏障愈加坚固。

此外,洛阳在全国首创“不考古不动土、不考古不出让、不考古不开建”制度,持续完善“先考古、后出让”机制,确保地下文物“发现得了、保护得下”,从源头上避免了建设性破坏,妥善处理了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城市文明进程中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

这份责任,推动了洛阳文物保护工作持续迭代升级,从早期的“避开老城建新城”,到如今的大遗址保护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文旅产业、民生改善深度融合,“洛阳模式”不断焕发新生机。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项目的成功实践,不仅守护了历史遗存,更使其成为“隋唐洛阳城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和谐共处”的全国典范。

活化利用,彰显城市文明气质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洛阳市深刻把握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千年古都绽放新光彩。

洛阳市紧扣新文旅“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特点,着力打造高品质文化体验区。

秋日的伊水游园求是段,一场名为“洛YOUNG”的城市露营季活动正在举行。河洛大鼓的悠扬唱腔与吉他弹唱交织,绒花、剪纸等非遗摊位旁是手冲咖啡体验区。

这里不再是传统形式的公园,而是一个融合自然、非遗文化、艺术与休闲的开放式生活剧场。如今在洛阳,历史不再是书本里的冰冷文字,而是可触摸、可体验、可消费的生活场景。

从2025年6月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正式开放,到9月隋唐洛阳城皇城片区加速更新、新天津桥等项目取得新进展,洛阳的古都文脉正以青春姿态融入现代城市肌理。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就在2024年,河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开闭幕式、第33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等重大活动,创新性地在历史遗址舞台上华丽上演,让中外嘉宾沉浸式感受了“行走洛阳、读懂历史”的文化魅力,成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生动注脚。

洛阳市通过“博物馆奇妙夜”《龙门金刚》等沉浸式演艺项目持续吸引关注。在隋唐洛阳城景区,游客可化身历史人物,在《唐宫乐宴》等游走式剧场中亲历剧情,深度体验古今交融的独特魅力。

当游客身着汉服“穿越”到唐朝,河洛文化变得可触可感。

以文育人,提升城市文明温度

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最终目的是服务人民、滋养人心。洛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文化遗产融入生活、走进群众,激发全社会的文化自信和保护热情。

“洛阳汉服”现象级出圈,带动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洛阳市以“汉服热”为契机,举办汉服文化节等活动,推出优惠措施,开展免费培训,使文化红利惠及更多民众。对古城、老厂的活化利用,催生了洛邑古城等一批“文化+”特色消费街区,不仅丰富了游客体验,更显著提升了本地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据统计,当前洛阳汉服相关店铺已超过3000家,带动就业3万余人,文化真正成为“活”的产业、群众的福祉。

在洛阳,人人都是古都文明的推广员。洛阳积极培育“古都文明推介官”,围绕传统节日组织的“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鼓励各行各业群众挖掘、宣传家乡文化。此外,“我在夏博修文物”“我是小小考古家”等文明实践项目蓬勃开展,让文化遗产保护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成为全民自觉行动。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洛阳市创新推出“文化+旅游+教育”研学模式,打造精品线路和课程。各博物馆研发150余款文创产品,以及“探秘古墓宝藏”“洛博一夜探古今”等50余场特色研学活动,让青少年在体验中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