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宁陵:“金牌红娘”促良缘 移风易俗润万家
2025-09-30 09:25 来源: 商丘文明网
“十年前说媒,先问彩礼多少;如今开口,先问有没有创业打算。”宁陵县石桥镇的“金牌红娘”赵天芳,30年成就数百对姻缘,她随身的手提包里总装着三样“宝贝”:《移风易俗倡议书》、彩礼限高明白卡、红白事简办清单。在宁陵,像赵天芳这样的持证红娘共有271名,她们扎根县乡村三级沃土,以“不要钱,只认缘”的坚守,撬动了一场从“天价彩礼多发地”到“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的深刻变革,让“重感情、轻彩礼、崇节俭”的新风尚浸润梨乡大地。
县级统筹:立规明向,筑牢改革“压舱石”
移风易俗,制度先行。2016年,宁陵县在全省率先按下婚俗改革“启动键”,构建起“党政双挂帅、三级齐联动”的顶层设计,将婚俗改革纳入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工程。县委、县政府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明确由文明办统筹协调,民政局、团县委等部门分工协作,形成“一盘棋”推进格局。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刚性执行。宁陵县将“彩礼不超过3万元,宴席每桌不高于350元”的核心标准,通过村规民约的形式固化下来,364个行政村实现红白理事会全覆盖,确保政策落地无死角。

“光靠‘堵’不行,得给群众‘引’方向。”为破解青年婚恋交往难题,县里每年组织举办“七夕青年联谊会”“公益相亲会”“零彩礼”相亲大会等活动,吸引1万余人次参与。2025年七夕,在县迎宾公园举办的青年联谊会上,300余名参与青年明确表示“自愿放弃高额彩礼,共建创业小家”。这种“政府搭台、青年主角”的模式,既解决了实际需求,更让新型婚恋观深入人心。2021年,宁陵成功入选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为县域层面推进移风易俗提供了可复制的制度样本。
乡级联动:文化浸润,激活新风“一池水”
“彩礼少点,日子才能甜点;排场小点,感情才能浓点。”在宁陵县柳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乡贤劝导队”队长正拿着快板说唱婚俗新风,台下村民听得津津有味。乡镇作为政策落地的“中转站”,宁陵县14个乡镇全部组建由退休教师、老党员、乡贤组成的“文明劝导队”,用乡音讲清道理,用乡情化解矛盾。
石桥镇的张山峰是劝导队里的“老黄牛”,8年骑坏两辆电动车,跑遍全镇21个行政村。2023年春天,该镇青年订婚时,女方提出10万元彩礼,双方争执不下。张山峰连续3天上门走访,既给女方家讲村规民约,又帮男方家算“经济账”:“省下8万彩礼,能给小两口开个小卖部,日子比啥都强。”最终,双方自愿将彩礼降至3万元。据统计,全县劝导队累计调解彩礼矛盾520余宗,成为遍布乡间的“文明岗哨”。

乡镇层面更注重创新载体,让新风可感可及。石桥镇将集体婚礼与梨花节结合,举办“花海婚典”,新人共植爱情树、同写承诺书,既浪漫又节俭;乔楼乡打造“婚俗文化墙”,用漫画展示“零彩礼”典型故事,让村民路过就能受教育。这些接地气的举措,让“不要车、不要房、自己家业自己创”的理念,从口号变成了乡镇青年的自觉追求。
村级落地:红娘搭桥,打通服务“最后一米”
“俺这红娘证可不是摆设,得对得起乡亲们的信任。”宁陵县阳驿镇的“金牌红娘”袁艳君,去年促成的5对新人里,有3对用省下的彩礼钱搞起了特色种植。村级作为婚俗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宁陵县以乡村文明实践站为依托,将271名红娘精准派驻到各村,形成“一村一红娘、服务零距离”的格局。
红娘队伍的建设藏着“绣花功夫”。县里通过公开招募,筛选25-65周岁、热心公益、懂婚恋心理的志愿者,经资格初审、面试评估、岗前培训后持证上岗。每年还开展“金牌红娘”评选,从服务实绩、群众评价、文明引导等方面综合打分,2023 年以来共有 20 位红娘获此殊荣。这些红娘既是“牵线人”,更是“宣传员”——她们走家串户时,总会带上彩礼限高明白卡;新人筹备婚礼时,主动帮着规划简约方案;邻里有彩礼纠纷时,第一时间上门调解。

村级的改变最是真切。曾经参加过集体婚礼的马向阳、张玲玲夫妇,将省下的3.6万元彩礼开了便民超市,现在村里一半以上的乡亲都成了他们的常客,如今年收入超过10万元。
如今的宁陵,婚俗改革结出累累硕果:婚宴平均标准下降60%,“低彩礼”家庭占比达41%,“乡村光荣榜”累计表彰9500余人,婚姻彩礼纠纷案件下降31%,累计节省婚丧支出6000余万元,群众满意度高达98.2%。从县级的制度设计到乡级的文化浸润、村级的红娘服务,宁陵县用十年时间,走出了一条“制度立规、文化润心、服务暖心”的移风易俗创新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