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伊滨区:“绿玛瑙”带活乡村流量
2025-09-23 10:40 来源: 洛阳文明网
9月19日,秋雨轻掠过洛阳市伊滨区苏沟社区的田埂,给即将进入罢园季的软枣猕猴桃园镀上一层温润的绿意。47岁的刘丽娟站在园边,拢了拢被风吹乱的衣角,手机支架就架在旁边的树干上,屏幕里正回放着她刚拍的视频——镜头里,她举着丰收时的照片对着空枝笑:“大伙儿别看现在园子清清爽爽,2026年8月,这枝头准能挂满‘绿玛瑙’,比今年的还瓷实!”
这个2024年还对着镜头磕磕绊绊试水的农妇,如今说起自家果园眼里亮着光,手机里的抖音账号早已成了她和果子的“新销路”,而这一切的起点,是藏在田垄里的多年坚持。
时间倒回2020年春天,刘丽娟和丈夫踩着刚化冻的泥地,承包下20多亩荒地时,手里的软枣猕猴桃苗还带着湿土。“那会儿我就听人说这果子稀罕,不用削皮,甜里带点酸头,营养比普通猕猴桃高不少。”可她连果子长啥样都没见过,只凭着“能让日子好点”的念头,跟着丈夫一头扎进果园。
头三年的日子最熬人,枝桠长得疯,就是不见挂果。夫妻俩白天在园里锄草、剪枝,晚上蹲在灯下查种植资料,攒下的打工钱全投进了地里。田埂上的草枯了又青,终于在去年,枝头冒出几十颗翠绿的小果子,像撒在绿丛里的碎珠子,让他俩攥着衣角笑出了声。那是果园第一次挂果,产量虽只有几百斤,刘丽娟却动了“赶时髦”的心思——看着手机里刷到的农户直播卖货,她试着支起支架拍视频,镜头里只会朴实地举着果子说“好吃”,发出去的内容没什么水花,最后果子大多靠熟人牵线卖了出去,但“手机能卖货”的念头,悄悄在她心里扎了根。
2025年8月,果园终于迎来盛果期,满园飘起果香。第一串软枣猕猴桃垂在枝头时,刘丽娟拽着丈夫的胳膊直跺脚——果子挨挨挤挤的,表皮滑溜溜的,摘一颗咬开,甜汁顺着指缝往下淌。夫妻俩连着半个月天不亮就下地,摘完的果子堆在院子里像座翠绿色的小山,一算竟有4000余斤。可高兴劲儿没持续多久,愁事就来了:“咋卖呢?”
望着满院果子,刘丽娟想起了去年的尝试。她咬咬牙支起手机支架,这次不再只拍果子,而是对着镜头吐露心声:“这果子要是烂在地里,这大半年的劲儿就白使了。”没想到这条带着急劲儿的视频突然有了数十条评论,有人问“在哪儿能买”,有人说“想尝尝这稀罕果子”。
刘丽娟一下来了精神,把直播当成了“新农活”:早上拍自己给果树浇水,中午拍丈夫分拣果子,傍晚专门拍软枣猕猴桃咬开时迸出的汁水——没有花哨的话术,全是果园里的真事儿。慢慢地,私信里的求购消息多了起来,她跟着手机教程学打包、发快递,包装盒上贴着“苏沟社区软枣猕猴桃”的贴纸,从洛阳发往湖北、福建等地。
刘丽娟的成功试水也给了乡邻启发,同村种樱桃、草莓的农户跟着学拍视频,把自家作物的生长过程、采摘场景记录下来,不少人反映,销路比往年敞亮了不少。
如今园子里的枝桠虽空着,刘丽娟却比丰收时还忙:早上整理订单、核对地址,下午拍施肥、剪枝的视频跟粉丝“报平安”:“现在正给果树‘补营养’,明年的果子准更甜”。她的抖音账号攒了上千粉丝,有人提前预订明年的果子,还有邻村农户专门跑来取经。
“以前觉得种果子只能靠天靠地,现在知道,还能靠手机靠自己。” 她望着果园算着账:软枣猕猴桃刚进结果期,往后产量一年比一年高,等盛产期到了,日子肯定能更红火。
在苏沟社区,刘丽娟的故事正悄悄传开。越来越多的农户拿起手机,拍自家的番茄、黄瓜,拍田地里的播种、收获,把家乡的味道通过网络送到更远的地方。这些带着泥土气的视频,不仅让农产品有了新销路,更让乡村的日子,多了份看得见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