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重生希望!他成为洛阳市第7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2025-09-18 10:22 来源: 洛阳文明网
39岁的王宁静卧在洛阳市中心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温热的血液从他臂弯处的导管缓缓流出,汇入一旁的血细胞分离机。伴随着仪器的低鸣,造血干细胞被一点点分离收集,剩余的血液成分则通过另一条管路安全地输回他的体内。
16日清晨,王宁在妻子杜佳佳的陪伴下,冒雨从新安县的家中驱车前往医院。数小时后,从他的血液中采集出来的造血干细胞将为一名陌生的血液病患者重燃生的希望。
王宁是洛阳市第72例、河南省第1569例非亲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王宁是河南林业职业学院的校医,一向热心公益,曾多次参加无偿献血。2020年,在一次献血过程中,他主动报名加入了中华骨髓瘤库。
“今年8月,我接到洛阳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告诉我和一位患者初配成功。身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更清楚地知道造血干细胞对血液病病人的重要性。”王宁说。
这通来电让王宁意识到自己肩负的重量。“对我而言只是一次捐献,但对等待捐献的患者来说,却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大事。”王宁说。
后来,在洛阳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王宁顺利完成了全面体检与高分辨配型筛查,并最终确认完全符合捐献条件。
王宁的妻子杜佳佳是一名小学教师,在采集造血干细胞的5个小时里,她都默默陪伴在丈夫身边。她与丈夫志同道合,亦签署了器官捐献协议。
“作为家人,我是非常支持他的。说不担心是假的,但今天全程陪下来,发现整个过程非常安全。”杜佳佳笑着说道,她希望有更多人能了解并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队伍,“能够挽救一个生命,这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福报。”
洛阳市红十字会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非血缘人群中配型相合率非常低,通常配型相合率仅有十万分之一,有些患者等待多年也未能配型成功。因此只有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志愿者行列,才能为更多血液病患者创造配型成功的机会。
5个小时的静卧与坚持,王宁成功捐献出242毫升造血干细胞,达到了受捐者身体所需的采集量。随即,这份珍贵的“生命种子”便被专人放入专用医疗转运箱,紧急送往患者所在城市的移植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