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金水区推动社区便民服务从“一时解忧”到“长效暖心”

2025-09-12 15:53 来源: 河南社会工作

  社区便民服务如何避免“昙花一现”?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坚持党建引领,依托区、街两级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平台,紧盯群众需求,通过组织深耕、资源融通与模式创新,探索出项目赋能、服务集成和市集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便民服务路径,将“小服务”做成“长流水”,让居民幸福感“细水长流”。

  组织深耕、项目赋能,织密便民服务网

  “柴阿姨,您的衣服洗好啦!”8月27日,杜岭街道八栋楼社区志愿者张风敲开独居老人柴秋菊的家门。作为“依衣相伴”共享洗衣坊项目的志愿者,她定期上门收取衣物,被社区老人亲切地称呼为“贴心棉袄”。

  2024年以来,杜岭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深挖社区资源与居民需求,采取座谈培训、咨询指导、项目策划等方式,为各社区提供组织培育和品牌打造支持,推动队伍壮大与服务提升。在八栋楼社区,社区精准识别高龄、独居老人“洗衣难”问题,指导策划实施“依衣相伴”共享洗衣坊项目。该项目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置便民洗衣坊,孵化组建由9人组成的专职志愿服务队伍,实施分层服务机制。面向普通居民提供低偿洗衣服务,对困难群体则实施“1+2+1”结对帮扶(即1名党员带领2名志愿者定点服务1户老人),提供贴心收衣、爱心洗衣、用心晾衣、暖心送衣、全心收集等“五心服务”。截至目前,累计开展活动30余场,服务家庭50余户。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志愿者可通过“文明小杜”积分体系兑换生活物资,形成“服务—激励—再服务”的闭环。

  杜岭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负责人张宁介绍,截至目前,洗衣坊项目已孵化出健康管理、便民维修、精神慰藉等子项目,构建起覆盖居家、健康、社交的多元助老微生态。

  资源融通、服务集成,打造便民服务圈

  在花园路街道通信花园社区,长者食堂的香气与“箱堆论”茶咖厅的谈笑声将烟火气具象化。这里通过“公益+商业”双轨并行的模式,打造了一个功能复合、充满活力的“便民服务生态圈”。

  近年来,花园路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积极发挥资源链接作用,以公益创投为抓手,积极推动便民服务类社区社会组织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打造社区便民服务品牌。在孵化中心的支持下,通信花园社区探索“公益+商业”双轨并行模式,实现便民服务多样化、运营激励可持续。

  在公益服务方面,聚焦居民基础需求,通过集约化便民服务实现自我造血。长者食堂为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优惠餐食,乐帮便民服务中心集成理发、衣物裁剪、医疗保健等10余项低偿服务,收益适度反哺公益。同时,依托红邻超市和“箱堆论”茶咖厅开展市场化运营。红邻超市提供快递代收、积分兑换、日用品销售及上门送货服务;“箱堆论”茶咖厅搭建青年创新创业平台,推出“低偿服务+文创交流”模式,年吸引超500人次青年参与社区治理。同步建立的志愿循环机制,让居民通过服务积累积分并兑换商品或服务,参与率显著提升。

  “这里既为青年提供创新创业空间,又将部分收益注入社区基金,促进社会实践、公益参与和创新创业深度融合,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我们。”“箱堆论”茶咖厅负责人杨博光说。

  模式创新、市集循环,畅通便民服务链

  金水区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通过赋能培训、定期走访、蹲点督导等方式,全力支持培育有特色、能响应的社区社会组织进行服务模式创新。人民路街道的“巧匠友邻”服务队探索的周期市集应运而生。

  每月19日,人民路街道的“乐享社区好‘市’”邻里市集总是人声鼎沸。市集设置公益便民区、特色美食区、非遗文创区等区域,既提供免费理发、爱心义诊、低偿维修缝纫、美食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服务,又通过收取合理摊位费实现自我造血。针对高龄及行动不便群体,市集还提供上门服务,延伸服务半径。

  “周期化运作降低了单次运营成本,更让居民形成‘服务预期’,参与黏性显著提升。”人民路街道工作人员表示,这一模式由“巧匠友邻”服务队牵头,整合社区、商户、志愿者等多方力量,成为社区社会组织提升效能的典范。

  “如今,社区社会组织已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作为’。”金水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金水区将深化“居民有需求、组织有服务、资源有支持、运行有活力”的新生态,让便民服务从“一时解忧”走向“长效暖心”,真正托举起家门口的幸福。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