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细糠”何以越品越香
2025-09-12 13:39 来源: 信阳文明网
毒绘本鱼目混珠、电视剧审美降级、口水歌走红泛滥……当吐槽成了日常,一股怀旧浪潮悄然回流。人们翻出泛黄的课本,点开古早的动画片,循环记忆的金曲——蓦然发觉,原来曾被我们视作寻常的“童年配置”已成时代馈赠的“顶级细糠”。
“细糠”一词,原指精磨细制的米糠,如今成为对儿时精神食粮的最高礼赞。不禁思考,它究竟好在哪里?大家为何集体怀念“童年白月光”?从“车马邮件很慢”到“流量飞奔不息”,又该如何为下一代烹制新的“时代细糠”?
一
“精神细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经意间养人心智、育人情操。
(2011年央视公益广告的《家》)
文化“暗暗”浸润。彼时所学,远不止知识本身。“羔羊跪乳,乌鸦反哺”以万物有灵讲述孝义与感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寥寥数字道出中国传统的伦理经世与理想抱负。《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等课文,朴素语言亦让孩子触摸信仰的真实肌理。反观当下,为博流量戏说历史、诋毁英烈、扭曲中国文化符号等现象层出不穷,粗陋浅薄甚至低劣错误趁虚而入,混淆青少年认知,文化传递的严肃性与准确性正遭受挑战。
审美“渐渐”拔高。儿时媒介虽有限,但精纯高雅的内容无形中垫高了一代人的审美台阶。仅以看过的动画片来说,《小蝌蚪找妈妈》将水墨画意转为流动影像,蛙声荷影间铺陈东方诗性;《宝莲灯》《哪吒传奇》配乐经典、耳熟能详,一曲一调皆匠心。而前几年小学“毒教材”插画画风怪异,被批“丑化”“辣眼睛”。这种并非公众怀旧式苛责,而是源于一种清醒的审美自信:童年的“细糠”早已塑造了我们的眼睛与耳朵,使我们有底气拒绝低俗、庸俗与媚俗,拒绝扭曲审美对下一代的侵蚀。
文明“悄悄”种下。那些年的素质启蒙不仅来自家庭与学校,儿时间歇的公益广告,短短数秒却振聋发聩。“公益比赛,今天起正式开赛!”留一盏灯、让一个座、拾一个瓶,不浪费一粥一饭,彼时获取信息不多,但微小的善行却深植于心。而今身处触屏时代,即便有“儿童模式”,仍难抵御泛滥的数字信息。缺乏判断力的未成年人,易受无聊烂梗、恶俗剧情影响,甚至盲目模仿戏谑、侮辱他人。示范一旦偏差,将动摇社会价值的根基,因此,守护文明,必须从娃娃抓起。
二
怀念“细糠”并非想回到过去,而是希望诚恳的创作态度、庄严的文化自觉、“孩子值得最好”的负责之心能够延续。
(1999年央视首播动画片《西游记》)
教育是一场漫长的回声。年少时未能全然理解的经典,实则是记忆黄金时期埋下的种子。直至历经世事、行至远方,某一刻蓦然醒悟,教育的闭环才真正完成。美育如同植树育林,不见瞬息参天,却年轮暗长,终成华盖。清华大学相关研究指出,童年接触文化艺术的人,成年后的文化消费意愿高出237%。这正解释了,如《哪吒之魔童闹海》《黑神话:悟空》以及故宫文创等一系列深植文化基因的作品,能轻易唤起共鸣,我们回应的是已埋入骨血的文化直觉。
好作品经得起反复“咀嚼”。童年的“不老经典”如一枚滋味无穷的橄榄,孩童品其表,成人味其核,大人小孩都能咂摸出不同的甜头。《神笔马良》孩子看完渴望拥有神奇力量帮助他人,成年再品就是“为苍生挥笔”的深意。86版《西游记》片头曲《云宫迅音》,电子音声混搭民乐锣鼓,前卫至今不褪色。创作者许镜清谈起创作心得:“秘诀无他,就是所有人贡献自己全部的激情与才华,精益求精、精诚所至”。给孩子的内容,必须经得起时间的放大镜检验,求的正是那一份愈陈愈香的真味。
尝过“百家饭”才知自家香。信息时代给予了空前丰富的“文化风味”,国外流水线出品的“爆米花大片”高频轰炸却易乏味;走量不走心的注水短剧,如“快餐”管饱却少营养;碎片化、浅层次的短视频,似“电子榨菜”难打“精神饱嗝”。更不用说“饭圈”乱象、“耽改”畸恋传递的不良价值观、审美观。对比下,吃“细糠”长大的一代,深切怀念“家乡菜”的醇美,更加渴望深沉有骨、扎根传统的东方厚味。
三
真正实现“文化富养”,需要一场代代接力的“马拉松”,给中国的孩子从小喂“细糠”,赢在起跑线,更赢在辽阔深远的精神格局与人文积淀。
(学生在春节期间学习非遗剪纸)
讲究“春耕秋收”。文明培育非流水线的速成品,而是一场有章有法的“精神农耕”。那些经过时间淬炼的经典,那些涌动民族血脉的故事,无论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生命尊严、“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自信豪情、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担当,都应化作朗朗书声、童谣旋律、动画光影、家庭故事、校园文化,久久为功地滋养幼小心灵的土壤。
需要“以心焕新”。创作要讲格调、讲责任、讲品位,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音乐有韵味、文字有回甘、故事有温情。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创作者们应当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沉潜之心,也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美学追求,给孩子塑造一个可感、可触、可游、可思的新文化宇宙。
成就“满天星火”。美育不是奢侈品,而是成长的刚需。它可以是校园中回荡的集体合唱与经典诵读、社区亲子工坊里的协作与创造,也可以是一节线上平台免费的非遗体验课、一部叩击心灵的优秀动画电影。政府、学校、社会机构应携手共建,打破资源壁垒,让美的滋养如空气般弥漫,让孩子在文化之美、艺术之韵中,自由探索、自信成长。
曾被“细糠”滋养过的心灵,终会活成一片光,不仅照亮自己前行的路,更将照亮下一代精神的远方。这,或许就是文化传承最深远、也最动人的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