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善治的答案,在每个人的选择里

2025-08-25 09:10 来源: 河南日报

  全国文明村——东大阳堤村。

  大召营村,游客走进金岭美术馆参观。

  晌午头,寺王村村民在助老食堂就餐。

  聂庄村村民在建好的楼房下休闲健身。

  晌午头,80岁的王桂芹在免费的助老食堂吃过饭,却没有回家。她拿起扫帚,一边和老姐妹们说笑,一边自然地打扫起来。“家里就我一个人,我在这给恁帮帮忙。”对她而言,这只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选择——选择留下,选择参与。

  曾经的老信访户吴宁(化名),中秋夜看着镇领导送来月饼和饺子,心头那点委屈悄然融化。他选择放下执念,选择融入。如今村里一有活动,总能听到他“需要帮忙不”的热心问询。

  新人王秋雯和丈夫报名参加县里组织的集体婚礼,面对镜头他们说出心声:“不看面子看人品,仪式简办不减爱。”这不仅是他们对幸福的定义,也是对新风尚的选择。

  在新乡县,高效能治理这个宏大命题,正悄然融于无数普通人“原来我也可以让家乡变好”的微小决定里。

  选择

  做一个担当者

  17年前,52岁的陈来胜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

  从新乡县粮食局退休,打拼的快递生意刚有起色,积蓄虽不算丰厚,却也安稳。突然,来自家乡东大阳堤村的邀请摆在了面前——来这个县里有名的穷村、乱村当党支部书记。

  那时的东大阳堤矛盾重重。家人坚决反对:“趟这个浑水干啥?”

  可陈来胜却想起了史来贺带领刘庄改天换地,想起刘志华在小冀镇的奋斗。他们都是新乡县带领村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先进典型。

  “当年他们能叫村里过上好日子,我也想试试改变乡亲们的生活。”陈来胜转让了生意,回村接过担子。

  17年时间,从化解积怨到四处奔走争取资金,从建设新村到腾挪土地引进企业,每一步都是硬仗。而事实已经证明,陈来胜的选择给村里带来了希望。如今,东大阳堤已是花园式社区,村集体年收入近300万元,“全国文明村”的牌匾熠熠生辉。

  每年,上万名来自全国的学员涌向这里,不仅学习陈来胜的能力,更学习他“选择担当”的作风。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一个优秀的带头人,一个坚强的党支部,是基层善治的基石。”新乡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社会工作部部长张继楠感慨道。

  新乡县深知榜样的力量。两年前,新乡县创新实施“三名工程”,将其作为点燃全县干群干事创业激情的火种,陆续评选出“名书记”“名村庄”“名企业”65个,大家跟着“名书记”学方法,从“名村庄”里找路径,向“名企业”学发展,感受“名”字背后一个个带头人关键时刻“选择站出来”的勇气与担当,一种“跳起来摘桃子”的争先氛围在全县党员干部中激荡。截至目前,新乡县“三星”以上支部占比64%,市级以上先进基层党组织占比20%,位居全市前列。

  发展

  让选择更有底气

  “集体有,跟党走;集体穷,没人听。”史来贺的这句话,在新乡县基层干部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兜里鼓了,心气足了,选择的路也就宽了。”大召营镇大召营村党委书记姜磊深知发展经济的重要性。

  从上任那天起,他就盯住了村里的独特资源——浓厚的书画底蕴。这里走出了长安画派代表人物王金岭,还孕育了多位国家级、省级美协会员。如何让“画家村”名副其实?他的选择是:深挖文化,赋能产业。

  村“两委”盘活沉睡资源,将废弃坑塘改造为“金岭画家部落”,吸引16位知名书画家入驻;腾退82处闲置宅基地打造“十八坊”(村史馆、老茶馆、葫芦坊、陶瓷坊等);建成金岭美术馆,承办国家级展览,接待专业观众超万人。

  仅有资源不够,更需要懂运营的人。姜磊打出“感情牌”,一句“父老乡亲需要你,咱村的发展需要你”,让在郑州年入百万元的设计公司创始人王建中选择了回归,担任乡村文旅产业招商运营副主任。这个选择,撬动了巨大的能量:去年,大召营村书画产业营收突破2300万元,带动200余人就业,村集体收入较10年前增长近10倍。

  发展,给了村民选择改变生活方式的底气和可能——

  71岁的张其忠老人凭借葫芦雕刻的技艺登上领奖台;村民姜艳萍选择学习葫芦烙画,闲暇时的指尖飞舞,每月可以给家里带来2000多元的收入;家庭主妇邢义琴转身成为粗布坊技术顾问,她设计的“福禄”文创月销破万件;还有村里一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开始谋划回乡经营咖啡馆、茶艺坊……

  治理的活力,离不开发展的土壤。

  新乡县是传统工业强县,仅规上工业企业就有236家,当地正将这一巨大的产业优势转化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动能。围绕放大“中国封头之都”“振动之都”品牌效应,新乡县近年来多次举办全国性产业大会,签约项目总投资近百亿元。同时,依托中原农谷、中国农科院试验基地的优势,实施党建引领兴村富民,“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格局日益清晰:小冀鲜食玉米、八柳渡文创园、南位庄“笨菠菜”、曹庄九口腐竹……如今,新乡县95%的村(169个)集体收入超10万元。

  强有力的经济基础,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也为每个村民创造更多“选择美好生活”的可能。瞄准全省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两个示范县目标任务,新乡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大召营、兴宁、焦田庄等13个乡村建设示范村如期完成任务,全县90%以上的村实现“三通一规范”,新乡县被评为全省首批1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制型先导区,是新乡市唯一一家。

  机制

  让选择以人为本

  上个月底,小冀镇聂庄村的月末例会开得有点“激烈”,而矛盾聚焦在困扰村子多年的低洼易涝和危房问题上。

  村支书张祖霞想动员大家翻盖新房,但意见不一:有人觉得暂时安全不想搬,有人对位置、安置有顾虑。会上,张祖霞挨个询问想法,提出方案,并确定每名党员联系一户,帮助解决具体困难。

  最终,共识达成:“该拆拆,该建建。”

  这是新乡县“一会五步法”机制的生动实践——每个村每月28号召开月末例会,两委干部、党员、村民代表齐聚一堂,通过“提案提出、提案协商、提案决策、提案执行、提案监督”五个步骤,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去年以来,这一机制解决了2000多个实际问题,95%以上矛盾在基层化解。

  机制为何有效?因为它解决的是老百姓的真诉求,也带着党员干部为民解忧的真情意。

  聂庄村达成共识,当然是村民们在充分表达和协商后共同作出的选择,但也包含着对张祖霞的充分信任。

  几年前,村里就曾为解决低洼问题引进开发商盖楼,结果施工断断续续,始终未能交房。张祖霞和开发商打官司,好不容易要到部分工程款,可什么时候能到账,大家心里没底。

  “我能等,老百姓分房这事不能等!”经过测算,干完房子的剩余工程最少还有50多万元的资金缺口。她便以个人名义找银行贷款,将这部分补齐,终于让村民住进了新房。

  为村里争取资金改造村貌,提升村民的年终福利,新农合参保人员补贴120元,学龄前儿童学费全额补贴,高龄老人每月都有生活补助,提供免费体检,逢年过节还有专享红包……“书记心里都为大家考虑着了。”说起这几年村里的变化,村民忍不住感慨。

  新乡县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的思考则更为深刻:“机制创新、平台建设的本质是为了更好服务群众,内核是‘以人为本’。民有所盼,我有所应。”

  围绕这一内核,新乡县一直鼓励乡镇村庄根据实际创新探索——

  七里营镇曹庄村的“五老街长制”,选择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等担任街长,以“小家”带“大家”,既是治理触角,也是民情代言人。

  翟坡镇发力多元调解,选择组建“1名法律顾问+2名金牌调解员”专业团队,法理结合、情理相融的调解模式,让调解成功率达到98%以上,甚至有被感动的信访户加入了调解员的队伍。

  小冀镇则固定将周六作为“接访日”,主要领导倾听来访群众诉求,对发现确有困难的,不仅给予政策上的帮助,还与人大代表联动进行帮扶。

  文化

  让参与逐渐主动

  朗公庙镇毛庄村的小麦今年卖出了每斤2.8元的高价,秘诀竟是“垃圾”。

  党支部书记张新岭解释:“我们的小麦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用的是村里自制的环保酵素。”

  酵素从哪儿来?源于该村独特的垃圾分类模式:村民简单干湿分类,分拣站细分成30多类,果蔬垃圾做酵素,纸板、塑料等可回收物变卖。这方法让毛庄村99.7%的垃圾实现就地资源化处理。

  然而,这一看起来好处多多的行动起初推行并不顺利,“麻烦”是村民的普遍反映,而改变的契机,是村里每月初八的“孝道文化大餐”。

  每月的这一天,全村人聚在一起吃饺子、看节目,在端午、重阳等节日,还会表彰“好媳妇”“星级文明户”。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比孝心、树新风”悄然成风。

  村干部巧妙地在活动中讲解垃圾分类的好处和方法,鼓励创建“零污染村庄”。在孝亲敬老的文化浸润和集体活动的感召下,村民们逐渐从不解、嫌麻烦,到理解、支持,最终主动选择参与。“现在每天早上8点之前,大家就把分好类的垃圾送到门口等着我们去收。”张新岭欣慰地说。

  自2016年起,新乡县以“孝道文化大餐”为切口,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带动、全面推广”路径,从“孝心饺子宴+文艺演出”起步,如今已实现178个行政村全覆盖,并发展为“饺子宴+5+N”模式,将党务村务公开、政策宣讲等作为固定动作,各村结合需求嵌入义诊、义剪等自选服务,不仅让孝亲敬老深入人心,还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成为享誉周边的乡风文明善治品牌。

  新乡县还通过“小院课堂”,把讲台搬到田间地头、村头巷尾,让理论接地气;依托戏曲、鼓舞等地方文化,一年一主题策划大型活动,一场场赛事成为群众的大联欢。文化的浸润,让向上向善、乐于奉献成为群众一种自觉的选择——

  大召营村改造村里的休闲广场,爱心企业和村民踊跃捐款,募集资金数十万元;

  七里营镇杨堤村办集体婚礼,村民不仅帮忙布置,还无偿提供自家装修精美的小院作为仪式场地;

  翟坡镇寺王村开办老年食堂,村民王爱红主动承担起日常做饭等事务,村里其他人也纷纷不时捐款捐物,让这个食堂近乎纯公益运转。

  当“参与”和“奉献”成为自觉,基层治理便拥有了最深厚、最持久的动力。

  未来

  在每个人的选择中

  高效能治理的目标是高质量发展,而新乡县的答卷令人注目:GDP五年增长超百亿元,2024年首破300亿元大关;4个乡镇财政收入超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稳居全市第一;荣膺“中国封头之都”“振动之都”,并成为全省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河南省乡村振兴示范县、河南省乡村建设示范县。

  有人问,新乡县的高效能治理“高”在哪儿?

  答案在新乡县全体党员干部的努力中,更成就于千千万万普通人的选择里——大家选择相信,把宏大的“治理”具象为“我能作的一个决定”,是留下打扫食堂,是报名集体婚礼,是分好一袋垃圾,是参与一次议事,是共享一方小院……

  当这样的选择成为习惯,基层治理的道路也愈发坚实。

  新乡县委书记祝显成考虑的,则是如何为这些选择鼓劲儿撑腰——继续以“三名工程”为抓手,深入推进“五基四化”,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实施兴村富民行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