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市夏都街道广场社区:“国”字号志愿服务典型是如何“炼”成的
2025-08-19 09:30 来源: 许昌文明网
“过去找零工,东奔西跑四处打听,消息零散又不确切。自打社区有了零工服务站,我们轻松就能找到活儿干。”8月14日,在许昌禹州市夏都街道广场社区发发超市,奶制品促销员李巧枝深有感触地说。
建设零工服务站,是广场社区实施“党建+志愿服务”项目取得的成果之一。广场社区以党建为引领,开拓创新,精准对接“一老一小一新”等群体的实际需求,成功打造了“文庙课堂”“暖心夕阳”“绿色广场”等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将党的组织优势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绘就了一幅“老有所依、幼有所育、新有所为”的基层善治新图景。近日,该社区入围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是许昌市唯一入选的单位。
“红色引擎”激发治理活力
在广场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墙上“开展‘五星’支部创建,凝聚基层治理合力”的标语格外醒目。该社区党总支书记法金辉的记事本里详细记录了近期的各项工作计划:将志愿服务融入“五星”支部创建体系、持续推进夜间巡逻、组织志愿者教授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开展电信诈骗防范讲座……“群众的小事,就是社区的大事。”法金辉始终秉持这一理念。
“文庙课堂”志愿服务项目是该社区的一大亮点。夕阳西下,广场社区文庙大成殿前的广场上热闹非凡,老年人聊天散步,孩子们嬉戏玩耍,构成了一幅和谐美满的幸福画卷。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古建筑,如今已变身为该社区的“第二课堂”。居民杨智广对“文庙课堂”赞不绝口:“孩子在这里可以学剪纸、练书法,还能听志愿者讲述历史故事。我们双职工家庭再也不用为家里没人带孩子而发愁了。”
如今,“文庙课堂”已累计开设100余期课程,惠及80多名孩子,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茁壮成长。
精细服务破解民生难题
“张阿姨,您最近身体还好吧?”志愿者梁静敲开了独居老人张桂荣的家门。这是“暖心夕阳”志愿服务项目开展的3300次上门服务之一。针对老龄化问题,该社区精心打造了“15分钟为老服务圈”,并推出了涵盖送餐、陪诊、心理疏导等10余项内容的“助老服务菜单”。梁静和志愿者吕娜连续6年,每月按时上门为瘫痪在床的徐老太进行高龄认证,并陪她聊天解闷、给她理发修甲。虽然老人已经离世,但她的女儿仍对该社区的志愿服务感激不尽:“你们的志愿服务真是实实在在,充满人情味。”
“绿色广场”志愿服务项目的志愿者将服务延伸到细节之处。每到周五,他们都会积极参与“扮靓广场,有你有我”环境卫生清洁活动,对辖区10条街道进行卫生清洁和环境治理。
创新模式构建幸福家园
“这里能充电,还有应急药箱,真是太方便了,感觉就像回到了家一样。”夜幕降临,该社区爱心驿站依然灯火通明,外卖小哥张磊接过志愿者递来的开水后感慨地说。张磊所享受的暖心服务和李巧枝的成功就业,都离不开该社区创新推出的“共建+志愿服务”模式。
在“共建+志愿服务”模式下,广场社区专业社工通过入户走访、需求调研和个案管理等方式,深入了解辖区居民的实际需求。然后,他们整合各方资源搭建服务平台,实现了服务的精准对接和高效供给。其与该市总工会合作建立的爱心驿站和与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合作建立的零工服务站,便是这一模式的生动体现。零工服务站不仅为居民推荐就业岗位,还提供职业培训等服务,帮助居民提升就业竞争力。作为许昌市唯一一家社区零工服务站,该服务站通过微信群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就业信息,为居民和用工单位搭建起便捷的对接桥梁。
“我们以‘党建链’连起‘服务链’,专业社工担任‘设计师’,志愿者是‘施工队’,而居民则是‘验收员’。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模式,让志愿服务成为社区治理的闪亮名片。”法金辉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