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亩两天干完!洛阳市伊滨区采用无人机精准施肥
2025-08-14 07:54 来源: 洛阳文明网
8月12日上午,洛阳市伊滨区苏沟社区1600亩连片田畴上,一架农业植保无人机的嗡鸣声划破晴空。银灰色机身掠过油葵与芝麻的青丛,腹下喷头洒下经过雾化的细密肥粒。此时,提前得知消息的老农们已纷纷跑上田间地头,大伙儿仰头望着这个“铁家伙”,话语里全是新奇:“地还能这么种?”
地还真能这么种!这缘于这个不简单的“铁家伙”——它飞行时的臂展约3.15米,装满农药后加总重达260斤,相当于两个成年男性的重量,但别看它“有分量”,身体依然灵活,可按操作指令在空中自如盘旋、转向,连田垄拐角处都能精准覆盖。
站在田埂高处望去,油葵的嫩青、芝麻的深绿顺着地势铺展,无人机划出的航线如同在这幅绿毯上勾勒的银线,经纬之间是科技农业的韵律。
苏沟社区相关负责人蹲在田埂上,用树枝在地上算了一笔“科技账”——用人工施肥,一亩地化肥带工钱成本约40元,一个壮劳力顶破天一天喷10亩;用无人机,一亩地成本降到18块,一天能喷七八百亩。
“就这1600亩地,单趟施肥就省下三万五。”树枝在地上快速划拉着,他顿了顿又说道,“这肥也是集体的,往年各家各户买肥,贵的贱的掺着用,肥效参差不齐。现在集体经济统一采购、统一施用,肥力足不说,还避免了烧苗!”
说话间,无人机已完成一个折返,在监控屏上,实时生成了施肥轨迹地图。90后操控者任四卫指着屏幕介绍,这片地落差有近20米,通过提前航测建模,无人机能自动调整高度,始终保持在作物冠层2到5米,保证每颗肥料都落得精准。
科技的力量,重塑着这片土地上的耕作方式,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乡亲们的心境。起初对这个“铁家伙”满心疑虑的老农们,此刻亲眼看见它飞过之处,肥粒如细雨般精准覆盖、均匀分布,脸上渐渐露出了信服的神色。
“嘿,还真别说,这新农具撒得比咱老把式手还匀实!不服不行啊!”一位蹲在油葵地边仔细查看施肥效果的老农,直起身子点头感慨道。
当正午的阳光洒满田野,无人机完成既定任务,稳稳降落在田头。任四卫调出终端屏幕上的作业报告,向围观的村民展示:“上午完成378亩,肥量控制精准,今天预计能完成750亩。”
“照这进度,两天就能把1600亩地全喷完!”相关负责人接话道,声音里透着振奋,“这要是搁以前,雇二十个人也得喷小半个月,光工钱就得花小两万。”
临近饭点,老农们三三两两地往家走,嘴里还在念叨着无人机的好处。社区相关负责人望着渐渐散去的人群,眼神坚定地表示,这只是个开始,接下来,苏沟社区还计划引进更多功能的无人机及智能灌溉设备,“让科技从种到收全程陪着咱”。
午后的田野更显静谧,只有无人机再次升空的嗡鸣声,伴着油葵叶的沙沙声,在风中轻轻回荡。这声音里,藏着老辈人从未想过的种地新模样,也藏着苏沟社区借着科技东风,在乡村振兴路上越走越稳的新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