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唤醒乡村的“沉睡资源”

2025-07-31 10:18 来源: 河南日报

延津县王楼镇后鲁邱村一处闲置小学改建成了养老幸福大院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不少农村房屋人去楼空,渐渐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这不仅仅是资源的一种浪费,也让乡村的后续发展少了一些烟火气。如何盘活这些“沉睡的资源”,使其重焕生机,各地都在进行着有益的探索。

  近日,记者在多地走访发现,有的农村闲置房屋已经变身成陶艺创客基地,有的农村废弃校舍被改造成了养老大院,还有闲置多年的农舍里办起了工艺品加工企业……这些昔日的“沉睡资源”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发展增量”。

  盘活农村闲置房

  7月23日,午后的兰考县葡萄架乡赵垛楼村蝉鸣阵阵,三间红砖农舍外,一池清水中荷花静放,而在农舍门口聚集停放的十几辆各色电动车、墙上张贴的老照片,都预示着这间农舍的“不简单”。

  推开农舍的老式木门,香味混合着空调的凉气扑面而来,堂屋里铺设了长长的操作台面,上面放置了制作手工香皂的模具,台面后并排坐着的十几个女性村民正在紧张地忙碌着。

  该项目的负责人兰考县嘉行日化总经理魏建伟就是赵垛楼村的村民。据他介绍,这十几个女性村民正在制作的是一款葡萄造型的手工皂,她们要把融化后的原料注入硅胶模具中,用线绳穿过皂体的空洞,等皂液凝固后,再把一串串的葡萄扎成一束,包装后就成了一款爆品果香味手工皂。

  而让网络爆品跟农村闲置房屋联系起来的,是当地政府近年来一直在推动的农村“空心院”整治利用项目。

  “手工制皂项目其实对加工场地要求不高,农村妇女经过简单培训就能上手干,一般一天能加工100多串,挣100多元。不用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还能照顾到家里。”魏建伟表示,创业之初,他也曾想把场地安置到县城工业区,但是高昂的租金等费用以及用工难题,都让他心里直打鼓。村干部在了解到他的创业计划后,主动对接了需求,双方一拍即合。

  “之前,全村盘整后有20多间闲置房,经过改造后可以作为企业用工场地。而且,村里还有大量剩余的可以从事简单手工工作的‘弱劳动力’,这两个资源优势正好跟这家企业的需求完全匹配起来。”赵垛楼村党支部书记王松说,眼下,村里80%的闲置房都改造成了这样的加工作坊,已经有7处场地投入使用,吸纳了本村100多名留守村民就业。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他们还把这种模式复制到了周边的乡村,已经设置了三个类似的加工点。

  “现在企业每天平均稳定出单在2000单以上,7月份,预计销售额会达到300万元。”王松表示,企业盈利后还会把5%的利润作为集体分红反哺集体经济,这就形成了比较良性的发展循环。

  盘活农村闲置房“一子落”,乡村发展“满盘活”。王松认为,盘活农村闲置房,让村民得实惠,集体增加收入,乡村添了活力,是一件皆大欢喜的好事。

  因地制宜换新颜

  禹州市神垕镇槐树湾村,一进入这个小山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依山势而建的石房,建筑古朴,既保留了当地的民居特色,又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不少石房门楣上的“陶艺工作室”“钧瓷研究基地”招牌格外醒目。

  槐树湾村党支部书记赵红伟告诉记者,十几年前的槐树湾村是煤矿采空区,老村整体搬迁之后就渐渐落寞、荒废了。转机出现在2017年,当地政府在帮扶脱贫的过程中,发现槐树湾村的石头民居很有特色,距离神垕镇也很近,很适合作为陶瓷艺术家们的工作室。

  此后,随着第一批陶瓷艺术家们的引进落地,这个沉寂多年的小山村又渐渐恢复了生机。据赵红伟介绍,为了方便管理运营,村里成立了合作社,统一回收村民56处空闲房屋作为集体资产,按“修旧如旧”原则整修后,由合作社统一管理,目前已出租54处。

  赵红伟介绍,随着陶瓷艺术村的火爆,村集体经济收入从过去不足10万元增长到23万元。村民也通过房屋入股分红和村内就业,年增收超200万元。众多陶艺家入驻形成钧陶瓷制作销售链条,年产值超500万元,年接待游客约2.4万人次,提供近100个就业岗位,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通过多地的走访,记者发现各地在盘活农村闲置房的路径上没有照抄照搬,大多能立足当地的资源禀赋,闯出了许多有当地特色的发展路子。

  在延津县王楼镇后鲁邱村,由闲置小学改建而成的养老幸福大院也颇受当地群众的欢迎。7月23日,上午10点30分,距离农村老年食堂开饭的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不少老年人已经陆陆续续聚集到由教室改造而成的老年餐厅里,吹着空调,边看电视节目,边拉家常,热闹非常。

  “以前这里是村里的小学,随着学生的减少,荒废两年多了。去年,乡里牵头经过简单改造,把这里建成了幸福大院。目前,已经运行3个月,本村37位78岁以上的老人能在这里享受免费午餐。”后鲁邱村村干部告诉记者,老年食堂的启动资金一部分来自群众捐赠,未来,镇里还计划将部分教学楼改建后出租,租金可以维持老年食堂的长期运营发展,实现自身发展的造血功能。

  发展难题待解决

  在多日的走访调查中,记者发现,各地在盘活农村闲置房屋的探索实践中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少待解的发展难题。

  在一些农村闲置房屋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产权不明晰成为很多想投资的社会资本最顾虑的地方。有商家告诉记者,很多农村闲置房屋的产权未定,甚至一块土地利用要跟多家农户商谈,让人“身心疲惫”。而且,合同到期后的续租问题,特别是租金调整缺乏稳定预期,土地流转手续烦琐,拖慢了投资项目的脚步,造成商家的权益难以保障,这都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不敢大胆投资。

  此外,很多乡村自身基础设施的短板仍较突出。在一些计划发展乡村游的村落,停车场、排污管网、公厕等配套跟不上,天然气等公用设施未普及,都十分影响经营效益与游客的体验感。在一些接待高峰时期,游客车辆大量拥堵在农村狭窄的街道上动弹不得,游客的体验感很差。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系的调研专家刘思源,曾经专题调研过多地的农村闲置房屋开发利用课题。在她看来,房屋产权复杂,可能引发权益纷争,这需要政府介入进行产权明晰,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对于商家长期投资动力不足的问题,她建议,可尝试村集体与本村农户签订协议,将废弃宅基地的所有权和资格权有偿转让给集体,再由村集体将土地出租给企业,并对村民进行补偿、分红等措施。或是,通过村集体与企业签订协议,赋予优质商家“优先续约权”。

  对资金不足问题,刘思源认为,需引入政企协同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继续优化村庄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主打文旅牌的乡村,要着力提升区域吸引力,突出非遗文化、研学旅游吸引力,辐射更多圈层,增加多元化衍生产业。

  她建议,省里制定政策时,针对宅基地盘活“三权”分置要有更明确的政策,对于有开发潜力的空心村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设立省级空心村整治基金。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