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载晨读润童心,经典薪火永相传——记濮阳户外国学经典公益诵读活动

2025-07-30 16:37 来源: 濮阳文明网

晨光熹微,城市尚未完全苏醒,社区的小广场上已响起琅琅书声。《论语》的温润、《道德经》的深邃,随着晨风漫溢开来——这是天下父母读书会的老师们领衔的国学经典户外公益诵读活动的日常场景。自2020年盛夏启程,这场以“诵千年经典 品诗书礼乐 育卫风少年”为初心的公益活动,至今已走过六个春秋,从最初的单枪匹马,到如今“与黎明共舞”领读团队的数十人同心,累计浸润学生超千人,让国学经典的墨香,成为无数家庭清晨最温暖的底色。

一盏灯照亮晨读路

如今,公益诵读声已在两座场地常态化响起:中原路文化宫的图书馆门前,读书会惠心、申爱华、李莹、杨丽珍等老师总是带着温和的笑意领衔开讲,阳光透过树叶洒在聚集的亲子身上,成了街头最动人的文化风景;大庆路与石化路交叉口的尧当社区南边广场,辛岩、王刚跃、刘燕蕊等九名领读老师则把诵读台搬到了居民身边。

2023 年,濮阳市妇联与市教育局携手发力,共同组建了全市首批亲子阅读推广大使及指导者队伍。其中,张红丽老师率领的“鹿鸣社” 团队尤为亮眼 —— 它不仅让当年已经开展3年的公益诵读有了坚实载体,更像一座温暖的文化桥梁,为亲子共读搭建起充满书香的交流平台。领读老师们创新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共读模式:线下,有围坐共读的温馨场景;线上,有跨越空间的声音联结。当经典国学以讲故事的鲜活形式流淌而出,孩子们的眼神里渐渐亮起专注的光,那些文字与情感悄悄在心底扎根;家长们则在一旁静静注视,看着孩子因故事欢笑、因感悟沉思,自己也慢慢沉浸其中。就这样,一场场国学公益课成了亲子间的 “心灵约定”,让越来越多的家庭在共读中爱上文字的温度,也爱上这份相伴成长的美好。

一群人温暖前行路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很远。”随着活动影响力扩大,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教育者、传统文化爱好者被领读者的热忱感染,加入公益领读团队。2024年,“与黎明共舞”领读群正式成立,多名老师相继加入,团队从“单打独斗”升级为“集体攻坚”。 每天傍晚,领读群里总是热闹非凡:老师们逐句打磨诵读语气,为一个多音字反复查证;针对低龄孩子设计诵读方式,为高年级学生准备“经典故事”;甚至细化到“运动・唤醒”环节的拉伸动作、“敬礼・溯源”环节的鞠躬角度……六年沉淀,团队凝练出“运动唤醒—敬礼溯源—温故感知—领读涵咏—巩学沉淀—展学内化”六大环节的科学流程,让晨读既有仪式感,又不失趣味性。 “辛老师常说,‘晨读先雕刻教师自己,后雕刻学生’。”为了让“致虚极,守静笃”这样的句子被孩子理解,团队会一起在微信群里反复探讨,正是这样的用心,让经典从“书本上的字”变成了“生活里的光”。

一千颗心播撒文化种

六年来,公益诵读在社区广场、公园、线上公益课,累计开展活动300余场,参与学生超1000余人。这些孩子中,有的从一年级读到六年级,有的带着弟弟妹妹“返场”,有的在北京上学来走亲戚不想走的学生、有的是濮阳县某小学的学生,无论是幼儿园小班的孩童还是花甲老人,只要喜欢传统文化,大家都能坐在一起共诵经典。“孩子现在每天早上不用催,自己定闹钟起床,说‘要去跟辛老师读《论语》’。”油田五小冯子源的妈妈笑着说:“孩子现在不光早睡早起的习惯特别好,遇到自己练书法想松懈的时候,还会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来给自己打气,说想写好字就得每天坚持,急不来。”油田四小张梓涵的妈妈说:“学过传统文化后,孩子现在性格都沉稳了不少,更珍贵的是,经典正悄悄塑造着孩子们的品格”。读《论语》的“孝悌仁爱”,孩子们会主动帮爷爷奶奶捶背;学《诗经》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孩子们会主动帮助别人。辛老师说“读经典,不是要让他们成为‘小夫子’,是让经典里的‘善’‘礼’‘智’,变成他们看世界的底色。”。

一条路延续文化脉

如今,清晨的晨读广场上,总能看到这样的画面:白发的老人带着孙辈来,年轻的父母陪孩子读,领读老师的声音与孩子们的童声交织,《论语》的“学而时习之”与《道德经》的“上善若水”在晨光中流淌。“六年只是开始。”辛老师望着晨读的人群,眼中有光,“我们想让更多孩子知道,经典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是能陪他们长大的朋友——遇到困难时,想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持;与人相处时,记得‘君子和而不同’的智慧。” 六载耕耘,文化之脉已如参天大树般扎根,每一个诵读的瞬间,都在为未来的薪火添上一份不灭的光,让国学经典的晨读声,继续在华夏龙乡之地回响,让传统文化滋养更多童心,传承千年文脉。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