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文明力量 共筑幸福商丘 ——商丘市精神文明建设综述
2025-07-01 14:18 来源: 商丘文明网
精神文明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是城市进步的力量源泉。在2025年5月23日北京举行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商丘市再次传来喜讯:经复查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同时2个县新晋全国文明城市,新增13个全国文明村镇、8个全国文明单位、2户全国文明家庭和3所全国文明校园。这一系列沉甸甸的荣誉,是对商丘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高度肯定,更是商丘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晶。
近年来,商丘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宣传、教育、引导、服务、发动、依靠群众六个维度,积极探索创新,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中原大地上构筑起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高地,让文明之花处处绽放。
商丘古城全景图。
铸魂于民:让文明理念浸润心田
漫步商丘的大街小巷、乡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如繁星点点,构成了一张覆盖城乡的文明宣传网络。全市10个中心、199个所、4816个站,宛如一个个文明驿站,每年开展理论宣讲、文艺演出等各类活动1.52万余场次。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丰富多彩:孝善大食堂里,集体饺子宴欢声笑语不断;集体婚礼简约而温馨,新人在亲友的祝福中许下爱的承诺;"抵制高价彩礼"宣讲活动更是说到了群众的心坎里,让文明新风悄然融入日常生活。
新人们站在集体婚礼新的起点,迎接着幸福的曙光。
商丘的好人故事如春风化雨,温暖着整座城市。从连续举办八届的"商丘好人"文化周,到"商丘好人联乡入村"行动,2万余人的"商丘好人"信息库中,有诚实守信的小店老板、扎根基层的"小巷总理",也有勇救落水者的青年志愿者。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李学生的感人事迹,通过巡回展、话剧等多种形式传遍全城,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好人就在身边"。线上,商丘文明网、"文明商丘"双微等五大平台组成强大的网络文明矩阵,每天5000余次的阅读量,让文明话题持续刷屏朋友圈;线下,街头巷尾的公益广告、电子屏上的文明标语,时刻提醒着市民遵守文明规范。
2025年商丘好人文化周系列活动在商丘好人主题公园启动。
以知启行:用教育滋养文明素养
在睢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每月的道德讲堂总是座无虚席。退休教师、道德模范走上讲台,用亲身经历讲述孝老爱亲、敬业奉献的故事。3万余场道德讲堂的举办,让诚实守信、邻里和睦的美德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商丘好人 德润城乡"宣讲活动蓬勃开展,从全市2万余名各级各类身边好人、道德模范、"乡村光荣榜"等先进典型中精选优秀代表,组建市、县、乡三级"商丘好人"宣讲队伍,深入4829个行政村(社区),开展"讲理论政策、讲好人故事、讲文明新风、讲移风易俗"的"四讲"活动。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深化了公民道德建设,提升了城乡文明程度,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商丘好人”万玉柱走进宁陵县张弓镇以“道德讲堂+健康课堂”的创新模式,在梨乡大地播撒文明与健康的种子。
商丘古城、应天书院等历史遗迹,成为了传承文明的生动教材。在应天书院的"文化寻根"研学活动中,孩子们身着汉服诵读经典,家长们跟着学习礼仪,在触摸历史的过程中增强了文化自信。
青少年儿童走进应天书院开展研学活动。
手机屏幕前,"商丘话文明"系列短视频成为市民的"每日一课"。150多条短视频,从文明养宠的趣味歌曲到文明出行的搞笑视频,以动画、情景剧等轻松活泼的形式进行文明科普。线上文明知识竞赛吸引数万人参与,有人为了答对题目查阅资料,有人全家组队PK,在互动中,文明行为从"知道"变成了"做到"。
方向引领:为文明建设指明路径
商丘市深入开展"三进四送"文明实践活动,创新推出"孝善饺子百村行"项目。市文明办联合志愿服务队和爱心企业,采取"活动地点不重复"的方式,通过"饺子宴+便民服务"的特色模式,累计走乡入村开展活动246场次,覆盖全市10个县(市、区)36个乡镇,受益群众达5.9万余人次,既温暖了农村老年群体,又助力了基层治理。乡村的"大喇叭"每天准时响起,民权县的农户们听着广播里的农业补贴政策,盘算着增收的账目;城市的电视、广播中,专家解读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政策,让群众清楚"好日子是怎么来的"。"商仁商谈""习语德言"等10余个基层理论宣讲品牌,开展6400余场宣讲,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成了通俗易懂的家常话。面对网络谣言,商丘官方新媒体迅速辟谣,如针对城市建设规划的不实传言,通过公布详细方案,让市民吃下"定心丸",20余场网络举报辟谣活动,牢牢守住了舆论阵地。
“孝善饺子百村行”文明实践活动现场老人们笑容就是最好的礼物。
精准服务:守护群众精神家园
社区里,老年戏迷每周相聚豫剧票友会,跟着专业老师演唱《穆桂英挂帅》;暑假期间的商丘博物馆,100多场历史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在文物中触摸家乡的记忆。针对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温暖相伴"志愿服务队定期上门,为老人打扫房间、陪孩子做手工,填补了亲情的空缺。
街头巷尾,志愿者的红马甲成为一道流动的文明风景线——他们清理垃圾、劝导文明行为,让城市更加整洁有序;"你我携手・文明同行"服务走基层活动将文艺演出、免费义诊、公益理发、法律咨询等便民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真正让文明融入生活,让幸福触手可及。城市管理也充满温情,一米线、临时年画摊、西瓜售卖点等便民措施,让规范与温度并存。
志愿者给老人佩戴防走失手环。
文化产业也在悄然升温。商丘古城的文创产品走红,古城模型、非遗剪纸明信片成为"网红伴手礼";话剧《生命状》、豫剧《退彩礼》等67部文艺精品,用本土故事打动人心,3.7万场公益电影放映,让光影盛宴走进千家万户。
以商丘市水上义务救援队为原型的话剧《生命状》在商丘电视台演播大厅公演。
全民参与:人人争做文明使者
梁园区的老旧小区改造现场,居民们围坐在"居民议事厅",热烈讨论停车位规划、健身设施选址等问题,最终他们的建议变成了现实,小区旧貌换新颜。"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平台"上,20多万市民注册参与,600多个环保、助老、文化传播等志愿服务项目,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发挥余热的舞台。
改造后的梁园区前进街道印刷厂家属院如今道路平坦、停车规范、绿树成荫,健身区功能齐全,文化墙色彩鲜艳、内容昂扬向上。
在"归德文明使者""最美志愿者"评选活动中,普通人的故事登上舞台,社区阿姨的"爱心厨房"、快递小哥的"文明骑行"事迹感动全城。13.5万份《精神文明知识宣传手册》走进家庭,"文明瞬间"随手拍、市民公约征集、"商丘文明诵·佳节传新风"、寻找最美基层创建人等网络宣传活动,让文明话题融入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市民从"旁观者"变成了"践行者"。
志愿者向市民群众讲解商丘市《精神文明知识宣传手册》。
共建共享:幸福生活共同创造
商丘古城的保护性开发,凝聚着群众的智慧。居民们在座谈会上建议的"传统民俗体验区""古城夜游路线",如今都已成为现实,游客既能漫步明清古街,又能观看《商颂·古城寻梦》实景演出,感受千年商文化的魅力。乡村里,民权县的村民自筹资金建设文化广场,搬来自家桌椅布置图书角;城市中,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周末走上街头打扫卫生、劝导文明出行,每个人都在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干部职工学生志愿者周末主动走上街头开展环境秩序宣传整治行动。
成果共享的喜悦写在群众脸上:49个老旧小区改造让"老破小"变身"美家园",53所新建学校扩充了1.5万个学位,14家三级医院让看病更加方便。新建的公园、体育馆免费开放,傍晚的广场上,广场舞、太极拳、亲子游戏交织成一幅幸福的生活图景。
居民们在改造后小区广场载歌载舞。
商丘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接力赛"。从街头巷尾的文明实践到家家户户的美德传承,从"商丘好人"的榜样力量到共建共享的生动实践,这座城市正用温暖与活力,书写着新时代的文明篇章。当每个市民都成为文明的种子,文明的光芒终将照亮更多人,共同铸就商丘更加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