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岁黄祥云:七十二载风雨路 一颗红心终向党
2025-07-01 09:25 来源: 平顶山文明网
黄祥云老人在曙南社区缴纳党费
5月19日一大早,家住平顶山市曙光街40号院的黄祥云老人起床收拾妥当,催促儿子黄治伟:“快点吃饭,咱们今天早点儿去。”
8点20分,曙光街街道曙南社区工作人员吴明慧开完晨会回到办公桌旁,黄祥云拄着拐杖推门而入,他是来交党费的。
交完72元党费,黄祥云在儿子的陪伴下缓慢离开。
“黄祥云是曙南社区年龄最大的老党员。”6月24日,吴明慧说,老人曾问过她能不能多交点党费,“可能是觉得党给予了他太多的缘故。”
来自大山的孩子
黄祥云1928年出生在云南省永善县一户贫苦农家,家中兄妹五个,他排行老三。“那时候生活很苦啊。”黄祥云告诉记者,他的母亲是一名精神疾病患者,病情严重的时候能把碗给咬烂,但是“没地方治,也没有钱治”。
“老家的房子就在半山腰,往下600米就是波涛滚滚的金沙江。”黄治伟说,将近一个世纪后的2014年8月,他得以有机会回到父亲出生的地方看一看,“能看得见水,但吃不上水,山坡上很难蓄水,当地村民之前只能下山挑水喝,生活很艰难。”
为了讨口饭吃,十几岁的黄祥云选择去当兵。当时,云南在国民党治下,新中国成立后,他所在的部队接受和平改编,原部队一部分继续留下,一部分成为公安部队,一部分去了抗美援朝战场,黄祥云留在了原部队。
他与战友先后被派去修复昆明机场、成都双流机场,建设广汉新机场。“挖这么深的坑,填上大石头,再铺柏油。”黄祥云比画着说,“机场建设几乎全靠人工,唯一的机械是一台压路机。”
“做了一点儿工作,那是应该的。和那些老同志相比,咱还差得远。没有共产党的教育,咱就是一个农村娃,什么都不知道。”黄祥云说。
在部队,黄祥云开阔了眼界,学习了文化,两次荣立三等功。
“1953年我在部队入党,介绍人是班长王明灿。”黄祥云至今记得清清楚楚。
一名普通司炉工
1956年,黄祥云光荣退役,先后在洛阳、临汝(今汝州市)工作,最后来到原平顶山锦纶帘子布厂工作并在平安家,直到1991年3月退休。
“当时,我们厂外宾招待所锅炉房缺少司炉工,我就在外宾招待所烧锅炉。我很自豪,自己为党、为社会做了一点儿工作。”黄祥云说。
追忆往昔,97岁高龄的黄祥云神采飞扬。他每天按时吃饭睡觉,借助放大镜读报,在手机上看《新闻联播》,天气好时会在家人陪伴下到坐着轮椅到湛河堤上散心。
“他关心国家大事,报纸送得晚了就会很着急。”黄治伟说。
2016年,黄祥云获得中共河南省委颁发的中原先锋“七一”纪念章,2021年获得中共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主动交特殊党费的老人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需要志愿者,辖区要求党员到社区报到。”曙南社区党委书记王振云说,到社区报到的黄治伟向他们转述了父亲黄祥云想交特殊党费的意愿。
“疫情发生后,我父亲一直待在家里,天气好时会在后院晒晒太阳。他年龄大了,听力下降,订阅的报刊停送后只能看电视新闻,听我回来给他讲疫情防控消息。虽然哥哥姐姐也经常与他视频,但他看起来似乎有心事。”黄治伟告诉记者,有一天,父亲郑重地问他,能不能以交特殊党费的方式援助疫情防控工作。
考虑到老人当时已92岁,曙南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收下了老人攒了两个月退休金共1万元的特殊党费。
“我很自豪。”黄祥云说,“(当时)青年和党员在‘前线’很辛苦。我没有能力做这些工作了,经济上还过得去,就交点特殊党费,作为自己的心意。”
“退休几个月后,我的退休金就涨了。虽然不多,但我感觉很自豪。”黄祥云说,他抗美援朝的战友很多都没有回来。相比之下,“我觉得自己够幸福了,退休金也不少。”
“老党员黄祥云的担当、奉献精神,为年轻党员树立了榜样,值得每一名党员学习和传承。”王振云说。
时代的脚步向前,黄祥云的身份不停变换,但不怕苦不怕累的劳动者本色始终不变,对党和祖国的赤诚和忠心始终不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