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修武县岸上村:“红色引擎”激活文旅富民“一池春水”——以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
2025-06-18 10:18 来源: 焦作文明网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焦作市修武县云台山镇岸上村,正绽放璀璨光芒。家庭宾馆、民宿、餐饮门店等400余家商业体鳞次栉比,精心雕琢的岸上小镇宛如一颗镶嵌在云台山麓的明珠,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多元功能于一体。
凭借亮眼发展成果,不仅成为全省“旅游富民”的典范样板,更揽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省级健康村、省级生态村、省级文明村等众多重量级荣誉。
一个小山村,从寂寂无闻到声名远扬,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强劲发展动能?其“蜕变密码”究竟是什么?
岸上村的答案是坚持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在激活发展动能、织密服务网格、凝聚党群合力等核心点位持续发力。
产业筑基,推进强村富民;织密网格,实现精准服务;党群共治,凝聚善治合力。在不断的创新与探索中,岸上村成功激发基层治理的高效能,持续擦亮文旅服务品牌,让村民的幸福感与满意度节节攀升。
产业筑基
激活强村富民动能
“前段时间两个家庭来这住过,这又预订了咱们的民宿,说高考后要带孩子来放松一下。”6月10日上午,在岸上小镇雾野露营民宿,民宿责任人张尧和岸上村党支部书记郭军平聊着营业情况。
马上迎来暑期旅游旺季,郭军平很关注雾野露营民宿的订房及游客体验情况,一有时间就来走访。雾野露营是岸上村去年谋划建设的乡村旅游产业项目,也是向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突破200万元目标打出的“关键一拳。”
“项目建设中,我们创新采用‘政府引导+集体出地+群众筹资+产业分红’的模式,成功盘活村里4亩矛盾纠纷大、权属争议多的土地。通过撬动村民自筹资金,实现集体占股的共建机制,预计实现村民分红20余万元。”郭军平自豪地说。
怎样有效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近年来,岸上村方向明晰:坚持党建引领,推动产业筑基,实现强村富民。
该村紧紧围绕旅游发展产业,其中民宿是支柱产业。曾经,在传统民宿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下,是村党支部成为“主心骨”,紧抓全域旅游风口,以精品民宿为主线,聘请知名设计团队编制村庄旅游整体规划,打出“一减三提升”组合拳,融入前卫、时尚、国潮等元素,实现“一宿一貌一景”,充分表达现代民宿内涵。
在此基础上,村党支部积极为村民提供各种服务和便利,引导发展餐饮美食、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等。最终,一个主题鲜明、风格多元、业态丰富、充满青春活力的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岸上小镇破茧而出。目前,小镇年均接待游客70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亿元大关。
格局打开的岸上村,发展的脚步从未停下。在党建强有力的引领下,又握紧联村共建这把“金钥匙”。
2024年,岸上村党支部发动党员代表集资,与一斗水村联合建设“斗水茶驿”,整合资源,串珠成线,还推出“寻觅云乡·打卡岸上”“传统村落新玩法”等活动,进一步带火了休闲游、乡村游,让民宿入住率和农产品销售在引流中节节攀升。
网格精管
打通治理神经末梢
有资源优势,当然也有治理压力。面对庞大客流,岸上村承担的是海量的管理服务事项。从安全检查到导览咨询,从环境维护到矛盾调解,千头万绪的工作对服务精细化提出了极高要求。
如何让基层治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岸上村强力推进网格化管理,通过细化管理单元、建立联动机制等,有效提升治理效能。
“有事就找网格员!”这句话早已成为岸上村村民的共识。6月10日中午,一名民宿店主给网格员赵中州打去电话求助。店里两名游客房间相邻,因噪声问题产生矛盾。店主劝导半天,双方互不相让。
有民宿管理经验且接受过基层治理培训的赵中州赶到现场,不仅耐心劝导说理,还引导双方换位体验。在他情理兼具的调解下,剑拔弩张的气氛逐渐缓和,双方握手言和。
郭军平介绍,目前岸上村围绕5个村民小组和400多家商户,科学划分5个网格和6个专属网格,构建一张紧密的服务网格。按照“1+1+3+N”网格员队伍体系,分包村镇班子成员担任网格指导员,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指挥员,同时配备5名专职网格员、5名兼职网格员和6名专属网格员。此外,由党员、致富能手、返乡大学生组成的红色服务队,也是网格服务中的先锋力量。
专职、兼职和专属网格员明确分工,负责分包网格内的餐饮、民宿、酒店安全隐患排查、社情民意收集、游客服务等工作。同时,建立日常巡查全方位、反映渠道全畅通、服务管理全覆盖的工作机制以及问题分类处置流程,实现管理单元最小化、服务效能最大化。
在此基础上,岸上村还与相关职能部门、周边村庄建立问题联解机制,依托“15分钟应急响应圈”,确保突发和疑难问题快速响应、高效处置。
4月的一天,大风天气导致村内部分区域停电,网格员第一时间核实情况后上报。在联解机制下,乡镇、供电部门等工作人员迅速到位,仅用几个小时便完成线路抢修,恢复供电。
“网格上报—联解联治—结果反馈—成效评价”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模式,不仅实现服务精准触达,更通过定期回访、满意度调查等方式持续优化治理效能,让乡村治理在动态完善中迸发新活力。
党群共治
绘就善治和美画卷
基层治理归根结底要落脚到服务群众上来,只有汇聚各方力量、引导群众在基层治理中“唱主角”“挑大梁”,基层治理难题方能迎刃而解。
“全村上下团结一心,是岸上村和谐发展的强力支撑。”端午节前夕,村里在微信群下发通知。节日期间游客较多,村里组织的巡防队要加强夜间巡逻,呼吁村民也要增强安全意识,加强管理。通知发出后,村民不但及时回复,还有不少人主动请缨,称可以参加义务巡逻,支持村里工作。
“在党建引领下,岸上村多年来坚持‘干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治理机制,真正发挥了党建聚民心、激活力的‘磁场效应’。”郭军平说。
作为村民公认的“领头雁”,郭军平自上任起便身先士卒做表率。为了让岸上村搭上旅游发展的快车,他走街串巷倾听村民心声,远赴各地取经学习,积极探索村庄发展路径。日常工作中,无论是项目建设、施工改造、环境治理还是走访服务,处处都有他带头攻坚的身影。
5年前,当村里重磅打造民宿一条街时,拓宽街道成了首要难题。这意味着街道旁10多户村民的房屋需向后退让,涉及诸多切身利益。关键时刻,还是郭军平与3名党员户率先行动,带头拆除自家建筑,还挨家挨户走访,耐心开展工作。他们的担当与坚持,打消了村民心中的疑虑。在党群携手努力下,狭窄街道最终变为8米宽的通衢长街,宽敞的空间为后续场景打造提供了无限可能。
经改造,这条有颜值、有乡愁、有活力的长街成了知名打卡点,民宿店主还联手办起“长桌宴”,联合接待大型团建。
“古有六尺巷,今有岸上让两米”的佳话也在村中口口相传,成为岸上村党群一心、共建共享的生动注脚。
在岸上村,产业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网格治理更加高效精细,党员干部以行动诠释担当,悄然感染着每一位村民。这座太行山深处的明星村庄,在绿水青山与善治善为的相融共生中,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