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惠辉:从军医到公益使者 用仁心温暖人间
2025-05-21 09:26 来源: 焦作文明网
姚惠辉,1977年投身军旅,曾任焦作市解放军第九八八医院门诊部主任,现为第一军干所退休干部。从青丝到白发的43载军旅岁月中,她始终恪守军人本色,以共产党员的担当铸就生命底色。退休不退志,累计帮扶困难群体30余人,个人捐赠物资逾50万元,用半生时光书写“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动人篇章。
姚惠辉(前中)在走访服务中。
以心换心、以爱愈伤,为生命尊严守航程。在急诊科工作的32年间,姚惠辉创造两个奇迹:患者满意度100%、医疗纠纷零纪录。从为危重患者擦身更衣的“特殊护理”,到连续十年春节为住院患者购置新衣;从自掏腰包为贫困患者缴纳医药费,到为患者洗衣、做饭、倒便盆,她始终践行“医病更医心”的服务理念。农民大顺,是她和科室人员长期资助的患者之一。大顺是一名癌症患者,此前在该科断断续续住了10多年时间了。住院这么多年,他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而且还外借了不少债,每年种庄稼所得的收入,还不够给他看病用。后来,他没有了钱治病,姚惠辉就动员科室人员给他凑上,让他能够继续住院治疗。随着癌症病情发展到了晚期,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在接到大顺去世的消息后,姚惠辉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带着该科医生,赶到大顺所在山区的家里,参加了他的葬礼。当大顺的大儿子见到姚惠辉时,激动地泪流满面,他哽咽地说:“我爸爸走的前几天,除了您给他买的衣服外,其他衣服他都不穿。临终前,他跟我说了好几次了:我走时,把姚主任给我买的几件衣服放在我棺木里,我要带走穿,这些衣服的颜色真好!而且,爸爸还交代我们一家人,永远不要忘记姚主任和她科室的医生们,每年到季节时,要摘一些杏、山韭菜、香椿送过去,来回报咱们家的恩人!”听到了这些话,姚惠辉和科室的医生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泪水。大顺过世后,姚惠辉与这户山里人家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每年,姚惠辉都会抽空上山,看望大顺的妻儿。到春节时,她还为大顺的妻子购置新衣,让科室的医生捎过去。最令人动容的是救助车祸遗孤的事迹:当七个月大的男婴张豹因失去母亲哭闹不休时,尚在哺乳期的她主动承担起“临时妈妈”职责,不仅为孩子治疗外伤,更用乳汁抚慰幼小心灵。18年后,她亲手将成长为男子汉的张豹送入军营。张豹从小到大,也一直喊她为“姚妈妈”。这段跨越时代的温情守护被《中国妇女报》誉为“最动人的军民鱼水情”。
雪中送炭、暗室逢灯,为希望之路架桥梁。每次义诊,她都倾注大量心血——制订义诊活动方案,选择义诊场地,并及时通知参加的人员,安排携带的义诊设备及其他物品。为了让老百姓真正得到的实惠,每次开展义诊活动,她都会协调组织庞大的专家团队参加,并且将多项检查项目所用的仪器搬到义诊现场,让老百姓不用花费一分钱,就能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量血压、测血糖、做心电图和彩超检查……每到一处,问诊的患者络绎不绝,义诊活动“盛况空前”。“当看到那些八九十岁腿脚不便的大爷、大娘拄着拐杖走了近一个小时路程,来找义诊现场体检、看病时,我的眼里涌出了泪水,我知道,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姚惠辉动情地说。义诊中,不少前来作检查的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大多腿脚不便,于是,搀扶上下车、解扣子、系裤子就成了姚惠辉的“常规动作”。“阿姨!您哪里不舒服,我帮您找专科医生看一看!”“叔叔,您腿脚不便,我给您搬个凳子,您好坐着等一会儿,一会儿就给您体检身体!”……贴心温暖的话语、和蔼可亲的态度、无微不至的关怀,一身戎装的姚惠辉总能让群众感受到军民情深的温暖。面对特殊困难群体,姚惠辉建立起“三全帮扶”机制:全年定期探访、全程资金支持、全面生活关怀。连续13年资助山西吕梁福利院听障少年,不仅承担其技校期间全部学费、生活费,更购置千余元图书邮寄过去帮助孩子重建自信;十余年无间断购置衣服、水果、糕点等看望福利院的残疾儿童;在革命老区帮扶15名烈士遗属、特困老人,为三十多位老人购置折叠椅、绒外套、围巾、鞋袜、老花镜等实用物资。
见义勇为、临危不惧,为平安社会筑屏障。在她的女儿上初中时,姚惠辉到学校门口接女儿,碰见几十个孩子手持匕首群斗,许多家长见此情景后,带着孩子快速地离开躲避。而姚惠辉无所顾忌地站在了孩子们的中间,面对手持匕首的不理智少年,她语重心长地劝告他们:“你们应该是好同学、好伙伴,多大的事儿不能化解,非要动刀子。今天,你们中间一个倒下来,将是几个家庭、几代人的不幸。阿姨是解放军,听阿姨的话,把刀都放下。眼下,当务之急是把你们的学习成绩搞好,想打的话,阿姨以后带你们去当兵,好吗?”在姚惠辉和颜悦色的劝说下,孩子们最终握手言和。秉持“群众需要就是冲锋号”的军人本色,姚惠辉在40年间完成多次生死救援:跳入齐腰的冰水池中救起落水儿童,在医院火灾中逆流疏散病患,在火车站制止持械斗殴。正值隆冬时节,她在沁阳市常平乡山顶开展义诊时发现山区老人缺衣少药后,当即驱车往返山路购置价值超3000元的御寒物资。在中站区许河村走访时,见到半身不遂的靳大爷夫妇穿着结板发硬的脏衣,连夜采购多套四季服装并定制电动轮椅,此后定期上山送药送暖,被村民称为“山间的白求恩”。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为向善力量植根基。大冷天遇到卖柿子、卖红薯、卖白菜、卖鞋垫的老人,她都会买回来许多,有时甚至全都买回来,目的是为了让老人能够及时回家。在她的博客中,有一篇博文就描述了她买红薯的一段故事:周六上午,她做完门诊后走出医院大门,看见一名腰弯背驼卖红薯的阿姨在大风中冻得直哆嗦,于是便走了上前。这名卖红薯阿姨的身边,有一辆带轱辘的小铁车,里面放了大半车红薯。经交谈得知,她来自修武县西村乡的当阳峪村,和老伴儿一起,推了3个小时的车,来市区卖红薯。由于天很冷,买家很少,他们正为此事发愁。如若卖不完,他们还得把这些红薯拉回家,而北行的路,是上坡路,回家时推车很艰难。为了让这名阿姨少受冷,让她和老伴能尽快回家,姚惠辉问清价格后,将他们的一车红薯全买了下来。此时,这名阿姨十分惊喜。不过,她坚持要在价格上给姚惠辉优惠,可被姚惠辉给拒绝了。将红薯送到姚惠辉家里后,用秤一称,大半车红薯共有78斤,姚惠辉给了他们100元,老两口非要找零钱。结果,又被姚惠辉所拒绝。
从主动礼让孕妇和老人,到连续十年为环卫工人赠送保温壶;从街头救助乞讨老妇,到组建“流浪动物救助站”,姚惠辉将善意融入生活点滴。在陪护百岁父亲期间,她顶零下十摄氏度严寒骑行三公里买蛋糕,却在排队时多次让位:为啼哭幼儿的父亲让出挡风处,替怀胎八月的孕妇撑起遮雪伞,把最后一张等候椅留给满身泥浆的老农民。面对护士“买个蛋糕两小时不冷吗”的疑问,她微笑回答:“能帮助别人时的温暖,胜过冬日暖阳。”这份将利他精神刻入骨血的修为,这种“举手之劳即修行”的理念,感染带动无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