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年轻人从“旅行者”变“共建者”
2025-05-08 11:15 来源: 信阳文明网
近年来,城市文旅产业的竞争已从传统的“景点+门票”模式,转向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争夺战。在这场“青和力”的较量中,信阳如何立足自身优势打造差异化青年吸引力,成为值得深入研究的时代课题。
长沙依托湖南卫视的娱乐产业优势和“人才政策22条”,成功塑造青年友好型城市形象;成都则凭借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和“金熊猫人才通”服务机制,吸引数十万青年人才扎根发展。这些城市的实践表明:“青和力”的本质在于构建政策引力、情感共鸣与发展机遇的有机统一,而非简单的政策优惠或网红营销。被誉为“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的信阳,坐拥大别山生态屏障与淮河文化滋养,具备打造独特“青和力”的天然基因。如何激活这些资源的内在价值、突破传统观光模式,成为信阳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命题。
传统文旅模式依赖景区门票经济,而年轻人更追求“在场感”与“共创感”。淄博烧烤因大学生探店视频实现现象级传播,哈尔滨冰雪旅游借“南方小土豆”网络梗成功破圈,印证了当代青年既是文旅消费主体,更是城市故事的传播者与共创者。兼具茶文化、红色文化等多元特质的信阳,可着力构建“茶+社交”新场景:传统茶园可升级为集茶咖体验、星空露营于一体的复合空间;红色教育基地可通过沉浸式剧本杀、AR历史场景复原等技术手段,让年轻人在互动参与中感悟革命精神,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
文旅产业的“青和力”建设不能止步于短期流量,而需构建长效机制。不妨探索“数字文旅+青年共创”发展模式:运用VR技术复原信阳古城历史风貌,打造时空穿越体验场景;依托鸡公山等自然景观开发AR探险游戏,在登山打卡中解锁文化密码;结合“双碳”目标推出低碳旅行线路,吸引具有环保意识的“Z世代”群体。通过制度创新建立青年参与机制,让年轻人在城市发展中拥有更多话语权,真正实现从“游客”到“城市合伙人”的身份转变。
当茶园飘香与青年欢笑交织,当南湾湖光成为创意试验场,当鸡公山的晨雾云海化身短视频爆款IP——这正是“青和力”赋能城市发展的生动图景。以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为统领,信阳完全有条件实现从传统旅游城市向青年发展型城市的跨越式转型。建立文旅、教育、科技等多部门协同机制,完善青年人才激励政策,构建全链条创新创业生态,让青春活力真正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