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2025-03-05 10:20 来源: 周口文明网
路通(中)陪伴困境儿童。
今年3月,我们再次与一个温暖的名字相约——雷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雷锋精神作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晶,始终如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一座永放光芒的灯塔,引领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顽强奋斗。在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近身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雷锋”,听听他们如何看待、践行、传承新时代雷锋精神。
60后霍建华:干一行 爱一行
“把困难的工作做通、把重复的工作做精、把擅长的工作做出彩。”这是退休职工霍建华的口头禅。在周口市税务系统工作了35年的他始终坚守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勤勉敬业、默默奉献,是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作为一名扎根基层多年的税务老兵,在谈到如何看待新时代雷锋精神时,他说:“雷锋是永恒的精神旗帜,在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对雷锋精神的解释不能简单停留在争做好人好事上,应该有更深刻的理解。就比如如今爆火的Deepseek,它成功的背后不仅是无数AI行业从业者不懈奋斗的结果,还隐藏着‘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雷锋精神。我们在面对本职工作时,也应当学会从雷锋精神中汲取营养,成为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90后路通:志愿服务闪光辉
晨光微熹,小雨绵绵,带着记录有67户困境儿童家庭情况的笔记本和送给孩子们的绘本,路通又一次踏上乡间小路。这位28岁的青年“雷锋”,两年来用脚步丈量着周口的大街小巷、村镇小路,用爱心为困境儿童编织起一张保护网。
2023年,路通从广州回到周口。“我曾经在广州白云心理医院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接触过不少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回到家乡,我希望能用自己积累的一些经验为家乡人民做一些事情。”路通坦言,周口社会工作行业力量薄弱、人才缺少,这给他带来了挑战,但也让他坚定了留在家乡、服务家乡的决心。
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虽然健在,但因为某种原因没有能力或没有意愿抚养的儿童。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孩子并不少。对此,路通与同事一起开展“爱相随·情伴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项目。“我接触过一名小男孩,他的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成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路通说,在他和同事多次的陪伴下,这个孩子变得开朗了许多。
在“爱相随·情伴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项目中,路通带领团队走访了67户困境儿童家庭,开展辅导、帮扶等服务200余次。此外,他还到中小学开展防范校园欺凌讲座、组织“爱心送考”活动等,将志愿者精神播撒在周口大地。
00后康宇昊:青春因奉献而精彩
周口恒大中学学生康宇昊是周口市大铁牛巾帼志愿者联合会的一名青年志愿者。成为志愿者的3年来,他累计参与河道清理60余次,带领志愿者团队清理河道垃圾超过3000公斤,为改善沙颍河生态环境贡献了青春力量。传承新时代雷锋精神,康宇昊坚持从自身做起。他为孤寡老人送去棉衣、棉被等物资,陪伴老人聊天;主动承担团队的组织协调工作,帮助新加入的志愿者熟悉流程、融入团队;进社区和学校,向市民和学生普及环保知识,呼吁更多人保护沙颍河……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同学加入志愿者队伍。“青春因奉献而精彩,人生因志愿而闪光。我将继续坚守初心,带领更多青年投身公益事业,为建设美丽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康宇昊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