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国·河南篇 | 宣讲要让人听得懂 记得住 用得上——访“中国好人”梁海磊
2024-11-27 10:49 来源: 中国文明网
“你认为乡村振兴,当前咱们最需要做的事儿是啥事儿?”“你觉得现在给孩子办婚礼,摆几桌酒席合适?”近日,在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红泥湾镇庞庄村文化大院里,一场宣讲吸引了不少村民围坐聆听,宣讲员是宛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百姓宣讲团团长梁海磊,他说宣讲就要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来讲,这样才能抓住老百姓的心,受到群众的认可和欢迎。
作为中宣部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全国最美志愿者、宛城区百姓宣讲团团长,梁海磊15年来带领宣讲团队,坚持深入一线,组织“小课堂”,利用“小阵地”,开展“小宣讲”,充分发挥了“理论直通车”和“理论轻骑兵”的作用,架起了党的创新理论直通基层的“桥梁”,形成了理论服务群众的“纽带”,广受群众欢迎。
梁海磊在宛城区红泥湾镇庞庄村文化大院宣讲。
用接地气的方式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百姓宣讲团的使命和任务,就是用接地气的方式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梁海磊的语气铿锵有力,宣讲要接地气、冒热气、扬正气,这样才让群众懂真理、明事理、会说理。
在百姓宣讲团,一直有着一个工作制度,即党课标准,百姓情怀、群众语言、志愿精神。每一位宣讲员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要带着对群众的关心热爱去到群众身边,用通俗的语言,身边的案例来讲,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群众在哪里,宣讲员就要到哪里,群众需要什么,宣讲员就要讲什么。
为了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梁海磊带领团队集思广益设计了基层宣讲新方法,探索深受百姓欢迎的理论宣讲新路子,用“小分队占领大阵地”“小切口讲好大时代”“小课堂讲好大主题”,确保把宣讲讲进群众心中。
没有互动就没有打动,没有打动就没有感动
“滴水之恩”和“涌泉之恩”的故事、移风易俗的故事、“一老一少”的故事……站在群众中间,梁海磊妙语连珠,一个个饱含深意的故事信手拈来,有问有答的场面更是让群众“感到很亲切,听完后觉得很有方向和干劲儿。”
在梁海磊看来,群众身边的宣讲员要有责任心,要对党的创新理论先学一步,学深一点,要有“储备”,这样才能和老百姓面对面、心贴心。在宣讲方式上要学会“互动”,在“互动”中沟通、打动,然后提炼总结,再在“打动”中收获“感动”和感动群众,这是宣讲团多年来能够坚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并走进群众心里的“法宝”。
宛城区百姓宣讲团成立以来,成员从最初的1个人讲到8个人讲,再到一群人来讲,今天已有三百多位宣讲员,从“红领巾”宣讲团到“宛”美银发宣讲团,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年长退休的也有年少有志者;宣讲项目精益求精,由一开始的1个到现在的三十余个,小巷课堂、影前十分钟等精心打造的品牌项目屡屡获赞。一路走来,宣讲员们说最深的体会,就是“没有互动就没有打动,没有打动就没有感动。”
宣讲要“双向奔赴”,这是基层宣讲员的底气和动力
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有需求,理论宣讲也需要更广泛的深入到群众中去,要达到这样一个“双向奔赴”的效果,需要有更多优秀的基层宣讲员。宛城区百姓宣讲团选拔宣讲员的要求之一就是“从群众中来”。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宣讲的质量效果,这是充分发挥好基层宣讲员作用的前提。梁海磊带领团队采取集体学习、集体备课、一人讲大家评的方式进行培训,不断提升宣讲队伍的水平,让宣讲员对宣讲主题有更深刻的认识,掌握百姓宣讲的艺术方法,用“带露珠”的语言,“冒热气”的故事案例,把理性的总结转换为群众需要的道理,不仅让群众喜欢听,还要让群众听后有感。
梁海磊说:“百姓宣讲员带来生动的宣讲,群众从宣讲中学到理论政策,这就是我们宣讲的底气所在。”
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渴求永远在路上,所以百姓宣讲团也永远在路上。“百姓宣讲团最重要的是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到千家万户,为此,我们需要不断的探索新的宣讲方法、宣讲路子,真正实现好我们的党课标准,百姓情怀、群众语言、志愿精神。”梁海磊表示,未来要带领大家继续讲活、讲好“身边故事”,用鲜活的“百姓话题”诠释好、宣讲好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