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开封:宜居美城这样“画”

2023-10-31 13:09 来源: 开封文明网

  时下已至暮秋,古都开封却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色彩,绚丽多姿的菊花在公园里、街道旁、小区内争奇斗艳,将开封打扮得如“大花园”一样,美不胜收;再看那文化深厚、特色鲜明的街道,芳草萋萋、充满生机的绿地,功能齐全、通畅美观的路网……一座宜居之城如画卷般展现在眼前,幸福的味道也在这座城市不断蔓延。

  对于开封这座城市的每一位市民而言,“宜居”是一些看起来细碎的感受——你家的老旧房屋穿上了“新衣”,我家门前多了一处休闲绿地,他家窗前那处违建被拆除。有宜居的生活环境,心情舒畅;有便捷的交通体系,出行方便;有完善的社会保障,老有所养……市委、市政府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取得新成绩,为开封人的幸福感增添了重重“砝码”。一幅美丽宜居的动人画卷正在开封城乡大地舒展开来。

  开封,正在乘着新时代的东风,高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世界历史文化名都。

  这是一座诗意栖居的生态之城

  在大自然缤纷的色彩中,绿色是最原始的底色,也是最珍贵的亮色。即使当下已是暮秋,但无论是开封市重要道路出入口,还是主次干道、居民小区、乡村大地抑或是各个景区,人们所到之处皆是绿树成荫、花草繁盛。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林业生态建设和保护作为不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发展环境的重要抓手,作为底限工程、幸福工程、民心工程、发展工程部署推动。开封市深入开展市区城市绿化、县城和城市居住区绿化、乡村绿化、生态廊道绿化、河湖渠绿化、林业生态建设、单位庭院绿化、全民义务植树等八大国土绿化工程,推进城、乡、路、河全面增绿。目前,开封市点、线、面相结合的市域森林体系和布局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乡生态绿地系统基本成形,全市生态环境质量获得显著改善,城市亲和力、吸引力明显提升,城乡居民绿色获得感和幸福感倍增,城市宜居品质和发展环境有效改善,总体生态水平获得明显提升,为绿色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2022年,开封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古城美如画

  推开窗户,青翠的树木郁郁葱葱;走出家门,芬芳的鲜花娇艳绽放;造型精致、充满生机的街头游园和小微绿地,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和家人徜徉在公园般的城市中,对开封人来说,已不再是遥远梦想。开窗可见绿、出门如进园,是开封人触手可及的美好现实。

  不久前,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关于2023年度国家园林城市复审结果通报,开封市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复查。这是开封市自2015年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荣誉称号之后,第2次顺利通过复审。

  国家园林城市是衡量建设宜居、绿色、韧性、人文城市中的国家级金字招牌,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是展示城市整体形象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近年来,开封市以打造高品质城市为抓手,力度不减,干劲不松,力争让生态成为城市的“金字招牌”,以生态“含绿量”提升经济发展“含金量”。截至目前,开封建成区绿地面积5738.19公顷,绿地率40.74%;绿化覆盖面积5777.98公顷,绿化覆盖率41. 02%,形成了“绿树成荫,蓝绿交融,绿色与城市协调相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颜值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楼房外立面修葺一新、道路被重新修整、停车位被进一步规范,在开封,许多老旧小区相继迎来蝶变,杂乱的公共区域变成了雅致的小花园……人居环境的改善,让开封市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如果说景区、广场、街道是一座城市的“面子”,那么居民小区就是城市的“里子”。“里子”尽管隐蔽,却正是民生所在,“里子”的好坏与群众的居住质量、幸福指数紧密相连。近年来,开封市以党建引领城市有机更新暨老旧小区改造,从资金筹集到违建拆除,从征求民意到实施改造再到完成改造,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改出新生活,增强幸福感。

  “你看看咱们现在敞亮、整洁、优美的环境,简直无法跟我们之前‘老态龙钟’的模样联系起来。多亏了老旧小区改造,俺的小区越住越新!”提起小区的变化,在金康苑居住近20年的老李滔滔不绝。街道还是那条街道、楼还是那栋楼、房还是那套房,可如今,家住我市很多老旧小区的居民们的感受完全变了个样。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开封已有不少老旧小区,基础设施的优化和生活环境的美化,让居民们如同搬新家一样,找回了久违的幸福。

  “以前,我们这一带的居民经常抱怨,早晨以及晚餐后,身边无公园和绿地可逛。”后来,家住五一路与魏都路交叉口附近小区的赵雯雯惊喜地发现,家门口新增了多处小块绿地,绿植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环境宜人。如今,和很多开封市民一样,赵雯雯最喜欢下班后散步、观景,感受开封日新月异的美。她坦言,生活在开封,宜居是城市的“标配”,幸福是生活的基本要素。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和期盼;人民是城市的主人,建好护好城市就是建好护好自己的家园。纵览看城,满眼皆绿,所见皆景,城市生活与蓝天、碧水、绿地和谐相融。宜居的环境,是宜居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城市发展与城市生活相得益彰、互促共荣,正如硬币的一体两面,不能分割。

  这是一座常游常新的魅力之城

  正在盛大举行的中国开封第41届菊花文化节,对于开封来讲,注定是一场让人印象深刻而又不平凡的盛会。众多游客涌入开封,旅游市场异常火爆,甚至出现了“一张门票、一张床位、一张餐桌”难求的情形。

  历经40余载的菊花文化节,已成为世界了解开封、开封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今年的菊花文化节,我市围绕“宋韵开封·菊香中国”主题,推出“看美景”“读宋韵”等系列主题活动,包括举办第十二届国际菊花展、全国菊艺大师邀请展、开封·南京精品菊花联展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充分展示、薪火传承、创新发展。

  古城游玩赏菊

  “这个季节来开封玩,真是一个正确的选择。”10月29日20时左右,虽然已经在景区游览了一天,但来自山东菏泽的游客秦岩及其家人仍然在龙亭湖畔流连忘返。脚下,霓虹灯装扮下的仿古桥梁多了些许神秘,灯光的倒影在龙亭湖里闪烁,让人感觉一切仿佛在梦中。再看旁边,各色彩灯映衬下的七盛角和清明上河园景区如梦似幻,显得更加美丽而富有生机。看着夜幕下的古城处处流光溢彩,秦岩坦言自己“有一种穿越回宋朝的恍惚感”。

  今年,用“井喷”一词来形容开封的旅游毫不为过。一到节假日,进入开封市区,无论是老城还是新区,道路上清一色的外地车辆,一辆紧挨一辆,连绵不绝;如果到景区,情形更又甚之,排队停车、排队买票、排队进园,到处都是拥挤的人潮。“开封城里人山人海。”这是外地游客和开封市民的共同看法。

  作为八朝古都,开封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等国家、省一系列重大战略机遇同时垂青开封,对于开封高水平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都、走准走稳高质量发展路子,带来了宝贵的历史机遇和多重政策支持,为开封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市委、市政府创新思路、科学决策,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旅产业发展的政策,确立了文旅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各项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行业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升。

  为蓄积发展新动能,开封每年都推出一批重大文旅项目。为提高城市国际辨识度,开封市以“一城宋韵·东京梦华”为主题形象,以主题公园、文物景区、文化场馆、考古遗址为依托,通过传承文脉、深挖内涵,构建“处处是景、步步留人、月月有节、时时消费,项项有故事、链链相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以前,我们到外地旅游,总是羡慕人家的城市变化快。这几年,光听见人家夸咱了。咱开封现在是一年四季都有景、季季景不同,尤其是景区的旅游项目不断推陈出新,很多游客成了‘回头客’。”说起这座城市的“蝶变”,“老开封”李树友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10月29日下午,走出万岁山·大宋武侠城,来自周口的游客陈舒凯一行来到东京大道北边的涧水河畔。这里设计有画舫和假山步道等古色古香的景观小品。结合古建小品,这里还栽植了大叶女贞、白皮松、油松等常绿植物。沿着河畔的步道信步而行,入目或绿草如茵,或树木成行,或小桥流水。一个个别具特色的水体景观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景。

  “一城宋韵半城水”。开封素有“北方水城”的美誉。近年来,开封通过实施“一渠六河”“四水同治”等工程,让古城老百姓的幸福感大大增强。其中,“一渠六河”工程通过截污控污、河道清淤、桥梁建设、水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构建连接新老城区水系、保障水利安全、维持生态平衡、服务周边老百姓、串联经济发展、展现古城风貌的河湖水系连通体系。这项工程真正把护城河死水变活、污水变清,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生态工程。

  “前些年,我来开封旅游过。对游客而言,开封是一座常游常新的历史文化名城,每次来都有新变化。就以这一带为例,短短几年,这里就营造了更多、更美的水系景观和水环境,实现了人与水、人与城和谐共生的良性循环。”陈舒凯拿着手机拍个不停。他说,开封“北方水城”的美景,让他真切地感受到了一座常游常新之城的魅力。

  这是一座近悦远来的幸福之城

  民生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一座宜居之城,不仅要有环境优美的市容市貌,也要有文明便捷的社会环境,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

  如今,走在开封街头,绿意盎然、环境整洁;文明志愿者随处可见,助人为乐蔚然成风,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走进商场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人人有序排队,秩序井然;来到居民小区,邻里之间文明和谐,长者乐享静谧时光,孩童快乐嬉戏……今天的开封,城与城、人与人、城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

  一座城市,只有生于斯、长于斯,栖居于斯、奋斗于斯的人民幸福,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打卡游玩,甚至开拓事业。

  开封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成果逐步转化为民生幸福。10月29日一大早,63岁的市民陈玉娟和往常一样走出家门。买菜、运动、阅读、休闲……陈玉娟从小区出发,步行不超过15分钟,都能够到达自己的目的地,轻松而惬意。15分钟能做什么?是散一会儿步?还是喝一杯茶?像陈玉娟在开封很多社区,居民从家步行出发的15分钟内,就能享受到连锁超市、农贸市场、餐饮店铺、健身场所、药店、公园、快递驿站等业态提供的服务,非常便捷。

  乐享休闲时光

  近年来,开封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开封市通过加快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给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开封市通过开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示范社区的试点创建,逐步完善“教业文卫体、老幼食住行”等生活要素。市民出门步行不到15分钟,就能去生鲜超市采买一日三餐所需食材,能到健身场地锻炼身体,能到社区文化场所丰富精神生活……15分钟,“圈”出了开封人充满幸福感的便捷生活。

  家门口的公园多了、绿植密了,楼下的设施全了、配套好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给市民带来了便捷生活,也圈住了市民的心;改造后的农贸市场干净卫生,宽阔平坦的马路令市民格外省心,美好生活场景在家门口一一成为现实;人行道在绿植中不断延伸,与城市风貌自然相融,使市民回家的“最后一公里”通畅而有韵味……开封人的满满幸福感都融进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里。

  多年来,开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自觉践行优良品行,不断提高全体市民的道德认知,让道德滋养市民心灵,逐渐形成“好人井喷”“群星闪耀”现象。“一盏灯照亮一片”“一群人带动一座城”……在开封,典型的榜样力量早已转化为群众的生动实践。

  细心的开封市民会发现,这些年,在不少马路的斑马线前,悄然新增了“车让人”的标语,标语虽然印在路面,理念其实早已深入人心。10月30日早晨,在黄河大街与东京大道交叉口进行交通劝导的志愿者张女士就由衷感慨,与以往相比,现在的市民文明素质更高,文明礼让风气随处可见。

  正如张女士所言,古城开封的大街小巷时常出现这样和谐动人的画面:公交车上,人们争相为老弱病残孕让座;行走在交通路口,人车均礼让三分;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社区和谐,灿烂的笑容随处可见,好人好事不断涌现;路平、街净、灯明,和谐优美的环境无不彰显着城市文明……一股股文明暖流在开封街巷涌动,一朵朵文明之花愈发娇艳,一种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有温度、有热度的力量正在助推城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家门口有点啥问题,通过手机就能向职能部门反映,并且很快就能解决。”10月28日,看到自己通过“开封+”App的“汴民桥”平台反映的问题得到解决,家住汉兴路附近小区的周先生高兴地说。“汴民桥”是开封日报报业集团联合市平安建设促进中心精心打造的新媒体融合平台,平台借助群众反映报事网络,及时了解群众身边实时发生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完善了公众参与机制、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

  作为全国第一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开封市主动适应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和城市治理的新需求,探索“互联网+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建成覆盖全域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和社会治理智能化支撑平台——“一中心四平台”,构建起“党建引领、网格为基、技术支撑、资源下沉、哨响人到”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自建成以来,我市以“一中心四平台”为载体,在为民服务的治理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探索,形成了具有开封特色的基层现代社会治理模式。

  近年来,开封市还积极探索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主题集成服务改革,致力于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有序整合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推动更多便民利企服务“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做到线上只上“一张网”、线下只进“一扇门”、高频事项“一次办”、便民服务“不见面”。随着越来越多的政务事项实现“一次办”,“证件满天飞、办证跑断腿、材料反复交”的办事经历距离我们越来越远。

  开封,是一座近悦远来的幸福之城。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