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8日上午,室外寒风阵阵,漯河市召陵区天桥街道漓江路社区内却暖意融融,几位社区“妈妈团”成员正在织围巾、帽子和棉鞋。从2019年冬至开始,漓江社区“妈妈团”的志愿者们就开始了“寒冬送暖”计划,她们用毛线手工制作了围巾、帽子和棉鞋,送给社区的高龄老人、孤寡、残障人士,目前已经有上百人感受到了来自“妈妈团”的关爱。

  记者了解到,“妈妈团”成员是漯河市天桥义工,她们在社区相聚,一起奉献爱心,“抱团”生活,组成了一个快乐的小群体。

  “妈妈团”重拾针线活

  1月8日上午,漯河市召陵区漓江路社居委内不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在义工办公室内,七八位阿姨围坐在桌子前,人人手中都拿着针线,有的织围巾,有的织棉毛,有的织棉鞋。她们都是社区“妈妈团”的成员,大家一边干活儿,一边聊着天,气氛融洽。

  大家面前的桌子上,摆满了织好的成品。围巾和帽子有各种颜色,软软的,手感很不错。线帽加有毛绒内衬,防风又暖和。棉鞋有各种花色,表层的毛线织得很密,底子厚实,内里还带绒毛,摸着特别暖和。记者看到,每双鞋子的下面,还放着写有名字和鞋码的纸条,都是量脚定做。

  65岁的曹秀菊是做鞋子的能手,大部分棉鞋都出自她的巧手。曹秀菊将各色毛线打成鞋面,缝上里子,然后将买来的橡胶鞋底和鞋面缝制在一起,这道工序特别累,需要用顶针将针穿透鞋帮和鞋底,然后用钳子夹住缝衣针,用力扯到另一边,就这样一针针缝制,最终一双结实又好看的棉鞋做成了。这样的鞋子,曹秋菊一上午可以做两双。

  “过去生活条件不好,啥都需要动手做,练就了一手针线活,纳鞋底更是不在话下,但现在这些手艺基本都荒废了。”曹秀菊告诉记者,现在有了闲工夫,就到社区做义工。得知社区组织“寒冬送暖”活动,她就报名参加了,目前已经做了40多双棉鞋。

  特殊人群感受到关爱

  当天上午,志愿者们带着这些精心准备的礼物,送给需要的人。在漯河市湘江路居住的刘胜利下肢高位截瘫,无法出门,志愿者给他送了棉鞋和棉帽。“这几天天气特别冷,我正想买双鞋,没想到你们就送来了。”刘胜利说,社区志愿者经常来家里送温暖,心里特别感激。

  武秀枝家住漯河市双汇路,家庭贫困,志愿者给她和外孙女送去了棉帽和围巾,带上红艳艳的围巾,老人的孙女蹦蹦跳跳,特别高兴。

  在漯河市人东一巷居住的渠秀枝老人,今年已经98岁,志愿者给她送去了棉帽和棉鞋。采访得知,这双棉鞋是志愿者特意定做的,渠秀枝老人从小裹小脚,脚已经变形,志愿者上面测量了老人的脚后,最终做了一双36码的棉鞋。穿上棉鞋,带上棉帽,渠秀枝老人高兴地直跺脚。老人的儿媳妇告诉记者,母亲这两年有些老年痴呆的症状,但特别喜欢活动,外出散步,有了这双棉鞋,母亲不怕冻脚了。

  漯河市召陵区天桥街道漓江路社居委主任靳会杰告诉记者,从冬至开始,漓江路社区开展了“寒冬送暖”活动,“妈妈团”志愿者一起织围巾、棉帽和棉鞋,送给辖区需要的人。目前,已有上百人感受到关爱。

  “妈妈团”成员都是天桥义工

  记者了解到,漓江路社区“妈妈团”是漯河市天桥义工的组成部分,她们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也有60多岁。她们把社居委当成了第二个家,经常一起参加各种爱心活动。

  参与织围巾的志愿者孟桂玲虽然已经68岁,但她精神头很足。她告诉记者,丈夫去世后,自己没有和孩子一起生活,平时在家里闲着没有意思,参加社区义工活动后,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我们‘妈妈团’老人多,大家在一起之后可开心了。”孟桂玲说,一起做义工,一起拾起过去的老手艺,甚至还一起去旅行,感觉日子过得很有意义。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家里基本都是独生子女,我们身体健康是对孩子最大的关爱,所以我们快乐一些,孩子们就能安心工作。”“妈妈团”志愿者苗玲说,老伴去世了,孩子在北京工作,平时很忙,她不想打扰孩子,如今在家有事做,很开心。(记者 杨光)


课程简介

课程题目

漯河:社区“妈妈团" 一针一线织温暖

课程概要

成员正在织围巾、帽子和棉鞋。就到社区做义工。目前已经做了40多双棉鞋。志愿者给他送了棉鞋和棉帽。志愿者给她送去了棉帽和棉鞋。志愿者一起织围巾、棉帽和棉鞋。参加社区义工活动后。